【影評.奇異博士】同樣重生成俠 比不上鐵甲奇俠與美國隊長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同樣是「英雄首次現身」的作品,《奇異博士》無疑遠勝最弱的《雷神奇俠》(Thor),卻似乎略遜 2008 年《鐵甲奇俠》(Iron Man)與 2011 年《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的水平……幸好那是男神,不要問,只要信,觀眾還是受落的。
陳廣隆
男神班尼迪甘巴貝治是賣座保證,漫威電影宇宙觀早已完備,觀眾不難投入,而且東方神秘魔法魅力無遠弗屆,《奇異博士》還是輕鬆風靡全球。(《奇異博士》電影劇照)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當然是成功的,Marvel Studios 電影系列來到 Phase 3,營銷策略更見成熟,宣傳鋪天蓋地。男神班尼迪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是賣座保證,豪華演員陣容幾不遜其他大型 crossover 作品,更是吸引。這次現身的超級英雄雖然不是家傳戶曉,但漫威電影宇宙觀早已完備,觀眾不難投入,而且東方神秘魔法魅力無遠弗屆,《奇異博士》還是輕鬆風靡全球。

香港觀眾特別喜愛這部電影。嘟姐鄭裕玲揩油事件原來已傳遍國際,而本地漫畫家鄺世傑在紅隧外停車場牆身製作的宣傳巨畫,繪畫奇異博士從大廈外牆的扭曲漩渦瀟灑走出的英姿,也得到海外影迷讚賞。

至於《奇異博士》寫古代魔法師將香港設為「三大聖地」之一,但戲中的香港街道竟是充滿「中國特色」的西方獵奇想像,連「雷生春」都變得難以辨認,香港觀眾卻顯然不甚介意了。

好事的香港觀眾還發掘到不少趣味。例如有人將奇異博士「魔法能量盾」的動作和視效擷圖與 1990 年《摩登如來神掌》中陳百祥的「七旋斬」和劉德華的「佛都有火」比對,就無法不令人莞爾。

【以下內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有人將奇異博士「魔法能量盾」的動作和視效擷圖與 1990 年《摩登如來神掌》中陳百祥的「七旋斬」和劉德華的「佛都有火」比對。(《摩登如來神掌》、《奇異博士》電影劇照)

當然更多觀眾會想到 1994 年《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奇異博士以秘咒將暗黑世界帝王多瑪暮(Dormammu)及自己鎖在時間迴圈,無論多瑪暮殺掉自己多少次,時間也會自動倒流重新來過,逼對方放棄侵略地球,不少朋友就笑稱這是西方版的「般若波羅密」……

說到「時間」,這不單是奇異博士的致勝絕招,也不妨是評論這部電影的切入點。

《博士》《奇俠》《隊長》 「牌面」相近 各有千秋

《奇異博士》票房固然理想,觀眾相當受落,大呼精彩,一眾實力演員的演出、多段繽紛炫目的特效,也獲得不俗評價,但放在 Marvel Studios 的電影系列中應如何評價呢?

同樣是「英雄首次現身」的作品,《奇異博士》無疑遠勝最弱的《雷神奇俠》(Thor),卻似乎略遜 2008 年《鐵甲奇俠》(Iron Man)與 2011 年《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的水平。

同樣是「英雄首次現身」的作品,《奇異博士》似乎略遜 2008 年《鐵甲奇俠》與 2011 年《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的水平。(《鐵甲奇俠》、《美國隊長︰復仇者先鋒》電影劇照)

論製作規模,3 部影片相差不遠(《鐵甲奇俠》與《美國隊長》同樣是 1.4 億美元,《奇異博士》1.6 億美元,但考慮到通脹等因素,差異就不大了),同樣都邀得不少知名演員參與,三者「牌面」相近。

論視覺風格,三者貌似大不相同。《美國隊長》以二戰為背景,設定相對寫實,肉身搏鬥為主,基斯伊雲斯(Chris Evans)的壯健肌肉俘虜了不少女觀眾;《鐵甲奇俠》乘 iPhone 崛起之勢,以相類的簡潔明亮風格一新觀眾耳目,羅拔唐尼(Robert Downey Jr)瀟灑不羈的企業家形象更是深入民心。

《奇異博士》導演史葛迪歷克遜(Scott Derrickson)以拍靈異恐怖片聞名,這次拍來倒沒有多少邪氣,反借鑒荷蘭版畫藝術家艾雪(M. C. Escher)與漫畫原著作者迪特科(Steve Ditko)的迷幻變型風格呈現異空間鏡像世界,也是超級英雄世界中比較新奇的,可謂各有千秋。

有指《奇異博士》扭曲城市的畫面很像 2010 年《潛行凶間》(Inception),不算創新。但前者倚重電腦特效,動作場面也七彩繽紛,後者在動作場面方面卻強調實拍,性質不同,再說後者的視覺風格本來就參考自今敏導演,也非原創了。

有指《奇異博士》扭曲城市的畫面很像 2010 年《潛行凶間》(Inception),不算創新。(《奇異博士》電影劇照)

公式劇情 高速發展

那麼《奇異博士》哪方面比不上《鐵甲奇俠》和《美國隊長》呢?我認為在於敘事的節奏,也就是「時間」的掌握。《奇異博士》的故事無疑算得完整、豐富,但敘事太急,顯得許多情節只屬公式套路,編導無意深入,只能藉演員魅力搭救。

我們先看看 3 部影片的片長。《鐵甲奇俠》長 126 分鐘,《美國隊長》124 分鐘,《奇異博士》則只有 115 分鐘。後者略短 10 分鐘,看似不多,但想像前兩者各段劇情都濃縮一點,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事實上,這 3 部英雄片風格雖不相同,但同樣是英材落魄、浴血重生的故事,結構基本暗合著名美國電影學者基絲頓湯遜(Kristin Thompson)對荷里活電影久經研究後發現的四幕劇模式——setup-complication-development-resolution。如果我們只看第一幕,將 3 部電影開首 30 分鐘的劇情比對一下,會發現結構是驚人地相似︰

三者結構如此相近,但我們能從上表看到,《奇異博士》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比其餘兩片快一點點(大概不到一兩分鐘篇幅)。

在第 10 分鐘,當 Tony Stark(開首採倒敘結構,觀眾一開始即知道他陷入敵手,然後才從其回憶建立角色,敘事手法較豐富)和 Steve Rogers 尚未墮落人生低谷,Stephen Strange 已準備衝向山崖了。但不到 10 分鐘後,Stephen Strange 便經歷了鬼門關,做過多次大手術,失去光明事業,與女朋友鬧翻,情節密度無疑比另外兩片高,敘事速度也較快。

只從敘事速度,未必就是什麼問題。問題是 Tony Stark 本身就是科學家、企業家、軍火商,後來成為鐵甲奇俠,要面對的仍是這個軍政商世界、Steve Rogers 從一開始即想參軍抗敵,成為美國隊長只是為遂其願,也沒超出二戰兩大陣營的世界。奇異博士卻要從如日中天的醫院事業(現實世界)走到陌生的尼泊爾「魔法學院」(兩個世界的窗口)再由古一帶領進入萬千平行宇宙(魔法世界)。

短短半小時,觀眾要認識幾個主要角色,並要認識 3 個不同的世界,儘管敘事尚算流暢,觀眾不難跟進,始終難以深入。其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觀眾眼花繚亂,結果步出戲院,就只記得刺激的魔法大戰,不像《鐵甲奇俠》《美國隊長》般,能建立很具體鮮明的英雄形象。

幸好那是男神,不要問,只要信,觀眾還是受落的。

短短半小時,奇異博士已從如日中天的醫院事業走到陌生的尼泊爾「魔法學院」,再由古一帶領進入萬千平行宇宙。(《奇異博士》電影劇照)

永生未必幸福 時間成就人生

另一個關於「時間」的切入點,在於奇異博士的領悟。

網上早有文章分析,指《奇異博士》暗藏大乘佛學,穿越「時間」看「生死」。論者從莫度(Mordo)提供的 wifi 密碼談起,說到片中的「時輪金剛」意符,又謂古一的死亡是「示現涅槃」,一時間討論紛呈,不少觀眾都上了一課佛學解碼。

本文無意逐點探討這些解讀,其中曲解大乘佛學之處(例如有獨立意識的多瑪暮不可能是「無明」;古一臨終時表明未看透因果,似乎也談不上「大德」),還待方家細說。

倒是電影中的敵角卡撒靈(Kaecilius)本來並非大奸大惡之徒,他討厭/害怕死亡,認為沒有恐懼的世界才美好,希望生靈全都獲得永生,同活在不受時間控制、不受死亡威脅的大同世界,故才誤投多瑪暮麾下,以為對方可協助生靈造福。

卡撒靈本來並非大奸大惡之徒,他認為沒有恐懼的世界才美好,故才誤投多瑪暮麾下,以為對方可協助生靈造福。(《奇異博士》電影劇照)

可是沒有死亡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呢?道德及政治哲學家薛夫勒(Samuel Scheffler)上個月在《3:AM Magazine》訪問中,分享他對死亡、來生、正義與價值的看法,其中也有可回應卡撒靈之處,可給我們一些啟發。

他認為人類總想長生不死,其實真正希望的是能永遠留在正身處的這個熟悉的世代和環境。可是我們的人生,包括價值觀、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等各方面之形塑,往往受到「我們總有一天會死」的前提影響。因此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認為當我們得到永生,我們還會保持同樣的性格和價值觀。

我們探問「人生的意義」,正是因為意識到生命終將完結、時間永遠有限,故才逼切希望在有限中追求更豐富的意義。不過,求永生的慾望雖然有內在的矛盾,但這也反映了我們共有的基本價值觀——我們對生命的愛。

其實卡撒靈真正希望擁有的,是那個他一度擁有卻早已失去的幸福人生,而他追求的道德價值,一旦真的獲得永生,反而會變得浮動無根,不知何從。

奇異博士不受多瑪暮和卡撒靈的思想引誘,正是因為他對生命的愛以及對身邊人有愛,希望自己和愛人都活得更有意義。這也是他最後選擇不以魔法醫好自己雙手,也不以異能修復那毀爛了的定情手錶的理由。

“Time will tell you how much I love you.”

畢竟我們都是凡人,沒有了時間限制,其實反而未必有愛呢,「愛」反而未必能繼續維持和熱熾呢。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