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營運難,為何偏偏是Page One?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從書店領導者如誠品賣書的面積愈來愈少,加上其香港分店以賣茶的銷量比起賣書更多看來,實體書店這模式正在改變,網上書店或書店加上餐飲及百貨,或者存有生存的空間。
李兆波
多年以來,香港書展給人的感覺是零售、甚至是散貨場居多。(梁煥敏攝)

上星期四傳來 Page One 在香港結業的消息,雖然感到可惜,但不感到突然。

並無參與教科書市場 失去一年一度大水喉

要支持一個企業的營運,一定要有足夠的營業額。餐飲的情況較好,原因是很多香港人會出外用膳,包括了早午甚至是晚餐,頻率之高,足以支持固定的成本如租金及人工。這點對快餐及茶餐廳特別有利,因為每天也有很多人光顧;而一些在蘇豪區的特色餐廳,客人光顧的頻率較低,光顧了以後,不知何時會再來,在經濟低迷時,結業並不奇怪。

Page One 與香港本地的大型書店有所不同,本地的龍頭書店有參與教科書市場。根據消委會的資料,本地中小學教科書市場有 10 多億元,以 10% 的銷售利潤計,每年有 1 億多元。而龍頭書店除了參與教科書的銷售外,也有參與出版教科書,雖然亦有其他出版商出版,特別是國際級那些,但保守估計龍頭書店單從中小學教科書的收入就超過 2 億元,足夠支付 15 間門市每年的租金有餘。如果沒有教科書市場來支撐,相信要營運也很困難。

Page One 沒有參與教科書市場,沒有了一年一度的大水喉,而前往買書的人,光顧頻率沒有如光顧餐廳般高。以一間月租 10 萬元的小書店為例,加上人工等固定支出,每月固定成本 16 萬元,以一本書的邊際利潤 10 元計,每月書店要賣出 16,000 本書才可收支平衡。

大眾書店營業額逾 5.5 億坡元,有逾 5.2 億是來自銷售及服務,包括零售、發行、出版、電子教學及餐飲。(大眾書局FB)

買書途徑多 實體書店模式需改變

我再以在香港設有分店的新加坡大眾書店來說明。它曾經在新加坡上市,在最後上市的年度業績報告(2014年)顯示,營業額逾  5.5 億坡元,利潤約 1,000 萬坡元,比起 2013 年的逾 2,300 萬坡元大跌。5.5 億坡元中,有逾 5.2 億是來自銷售及服務,包括零售、發行、出版、電子教學及餐飲。這個營業額和利潤,比起香港的龍頭書店在教科書市場的數字還要低。

全球化也影響香港的書店,每年由香港前往台灣的旅客有 150 萬人次,他們除了品嚐台灣的地道美食外,喜歡閱讀的話,也會到書店如誠品走一走,識途老馬更會在出發前,於「博客來」作網上訂購,然後要求將書本送往到埗後入住的酒店。買英文書的話,可以在 Amazon.com 購買。

於是本來買書的人已不多,現在要買的話,可以在網上買,可以在台灣買,在香港買書的人更少了。有人會問,每年香港書展不是有很多人入場嗎?多年來,香港書展給人的感覺是零售,甚至是散貨場居多,不少出版社把握此散貨的良機,把貨倉內的書賣掉,顧客亦會等待此時刻來購買平價書。

誠品香港分店以賣茶的銷量比起賣書更多看來,實體書店這模式正在改變,網上書店或書店加上餐飲及百貨,或者存有生存的空間。(誠品香港FB)

書籍亦走向電子化、網絡化,電子書愈來愈盛行,包括了教科書,亦愈來愈多的人喜愛閱讀網上資訊,如旅遊資訊、討論區、博客等。這一切一切說起來有點令人神傷,也很無奈。但從書店領導者如誠品賣書的面積愈來愈少,加上其香港分店以賣茶的銷量比起賣書更多看來,實體書店這模式正在改變,網上書店或書店加上餐飲及百貨,或者存有生存的空間。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