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覽】添布頓異想世界:商業與藝術的結合

撰文:梁展峰
出版:更新:

一個展覽巡迴到外地,總不能搬字過紙,通常要因應場地特質而調動展場設計、展品數量,再加入合乎當地風土的配套活動。
在香港發生的商演藝術展,展品數量和色彩同樣豐富,旨在讓觀眾目不暇給,以量取勝。
我喜歡這次「添布頓異想世界」的香港站,展品多而疏密有序,展覽文字大部分都放在場刊裏,讓觀眾聚焦展品。

添布頓首次訪港,為香港帶來超過500件作品。

上一篇:添布頓異想世界:怪誕大師鮮為人知的一面

每個展區設一主色調,並作低度的佈置設計,從首區「隨想漫遊」的黑白、往後「奇幻想像」的暗綠、到最後一區「諷刺嘉年華」的艷紅,以顏色界定十個不同展區,也為各區定調(set the mood),讓觀賞路線提供了節奏。這是marketing主導的艷麗展覽文化下早被遺忘了的展覽設計基本工。

大師個展通常會在展場開首,以一件代表作來點出他的創作特質。要展現添布頓意念多多的「鬼材」特質,策展人應該選那作品?展覽入口的自動門一打開,眼前是首兩個展區「隨想漫遊」和「奇幻想像」構成了一個長走廊部份,裡面展出逾二百多張添布頓畫在餐紙巾、旅館便箋和筆記簿上的公仔草稿,把細小而大量作品一併展示,藉以呈現添布頓具澎湃創作力的「鬼材」特質。這些手稿涵蓋了他從80年代到千禧年間的即興創作,每張約手掌大的手稿裡,只是一兩個用黑色水筆匆匆畫下的公仔造型,卻可以從中發現他多部著名電影作品裏的角色源頭。

遊走不同的城市,添布頓在酒店字條上隨筆畫出對那個地方的感受。

展覽的場地設計就是要通過觀賞路線構造出各展品主題的關聯,如此有賴展場設計師對策展意念的了解。初看場刊裏的區域說明,我意為是不同主題給化成多個豆腐格展區而已,當親身走下去,卻體會到一種「七星伴月」的空間佈局。「經典電影角色」展區能向八方通往不同主題展區,如此佈局體現了添布頓不同創作與其電影作品的關聯。電影中的角色和各種元素都來自於他不同的創作點子、實驗和失敗。在「未圓的壯志」展區內的「Trick or Treat」(1980) 系列,畫作背景中的建築是取材自添布頓成長的加州柏本克,亦是後來電影「幻海奇緣」(Edward Scissors)的源頭。

展覽的場地設計就是要通過觀賞路線構造出各展品主題的關聯。

「向大師致敬」是海外展覽「本土化」的常用技法,就是請本地創作人合作創作或做回應式作品嵌入原來的展覽中,讓展覽與本地風土更有關聯,亦能開拓新觀眾。這次添布頓的展覽請來國際著名的香港公仔設計大師Michael Lau 創作兩個融合兩家大師風格的figure公仔。兩位創作人表面上各自專注於不同藝術形式(電影vs 玩具),其實大家的藝術核心同樣是「畫公仔」──以一個公仔一個角色來演釋一個故事一份心情。如此配搭精準,說明本地製作團隊的專業,為海外策展人提供了關鍵的協助。可惜Michael的figure作品和大量相關設計草稿,只能於「展覽商品店」區的一個展示櫃裏展出,彷彿只是一個期間限定的商品,浪費了這新作的可觀性,淡化了figure 二合一風格的創作意念和心思。

今次聯乘人偶有兩款,12吋人偶Balloon Boy是Tim Burton一個比較冷門的角色。(官方FB圖片)
另一款figure,是Michael Lau 的角色Gardener搪膠化身Tim Burton風格。(官方FB圖片)

當代社會對展覽要求不止於教化,更要面向市場,兩個「i」成為標準:展覽要有infotainment 以乎合知識型消費,要有創意,即是要有inspiration,提供新視野。「添布頓異想世界」這個展覽以「公仔」為焦點為認識添布頓的創作世界提供了更深度的視野,以添布頓早期和沒有成功發表的作品為添布頓提供了更多參考資料。如此的大師配合如此的策展,是香港少有出現的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成功例子。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