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天煞異降】記憶總是奇妙 差少少變經典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天煞異降》如果在 5 至 10 年前拍出來,應該會得到更高的評價吧。不是說這部電影不好,只是無數珠玉在前……《天煞異降》想追逐前人大師,又或與路蘭(Christopher Nolan)等當代名導爭鳴,卻是有所不足。
陳廣隆
(《天煞異降》宣傳圖片)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Que sera, sera

我們總愛問未來的自己會怎樣,可是現有的科學技術不是魔法水晶球,不可能預見命運。可是假如你突然獲得異能,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未來,那又會如何呢?昔人高唱「未來非我們可見/應見」,今天我們依然鍥而不捨追問下去。

「Memory is a strange thing.」

這是加拿大名導演丹尼維爾諾夫(Denis Villeneuve)的新作《天煞異降》(Arrival)的首句對白,呼應的正是以上問題。這電影改編自科幻小說家姜峯楠(Ted Chiang)榮獲星雲獎最佳中篇小說的《你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1998),影迷期待已久,盼能成為科幻新經典。

用畫面製造懸疑效果 因果未來的可知不可知

《你一生的故事》篇幅不長,翻譯成中文也只 3 萬多字,靜靜讀一兩個小時就可讀完。《天煞異降》的改編表面上很荷里活模式——小事化大,踵事增華,本來是外星人來訪地球的神秘小品,《天煞異降》一開場就化成了威脅全球的末日危機,軍方嚴陣,民眾恐慌,這些情節科幻片迷都見慣見熟。

不過丹尼維爾諾夫不是追求感官刺激的導演,除了化大了規模外,前段基本上依足原著精神發揮,沒有無聊的嚇人怪物或炫技的特效場面,一片灰調的畫面與重低音配樂營造的氣氛本已令人疑幻重重,在主線上不停穿插着零碎的「記憶」片段迷離又抒情,從語言學角度講外星人故事也少有前人拍過,看過電影的都一定深有印象吧。

【編按:以下來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天煞異降》電影劇照)

《天煞異降》故事不算極深,卻是主流電影少見的。外星人來到地球,我們當然想問︰「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可怎樣溝通?」原來影片中的外星人,口語語言與書面語言擁有不同的文法,反映的是他們特有的感官與思維模式。簡要言之,外星人感受世界的方式與我們大不相同,人類乃線性思維的動物,總是按時間的箭頭,以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理解世事,以因果邏輯處理關係。外星人卻不受線性思維拘束,可以同時感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他們能先於「因」的啟動已知道一切的「果」,反映到語言上,他們故此不像人類般依賴說話溝通(因為聲音傳播總要時間),文字也不像一般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要分先後次序閱讀,他們的文字是一個支節繁雜的圖形,一圖已包含所有信息,供對方同時攝受。

語言影響思維,女主角學習外星人的語言,漸漸明白他們的世界觀,知道外星人行動的目的是使已知的未來成為事實,個人的動機與事件的目的完全統一,大感訝異。

原著小說中以費馬原理(Fermat's principle)解釋人類與外星人感受物理世界的方法,其實只是同一現象卻採全然不同角度的解釋的分別。電影捨棄口述物理知識,雖然削弱了故事的科學內涵,其實也是聰明的做法,畢竟普羅觀眾不一定一聽就能理解,何況不多解釋,反而能製造懸疑效果,也是一舉兩得。

丹尼維爾諾夫善於處理懸疑題材,看過《渦流》(Maelström,2000)、《罪迷宮》(Prisoners,2013)與《心敵》(Enemy,2014)的都知道,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知道全局了。

女主角成功破解外星人語言,漸漸明白他們的世界觀,決心要致電說服中國的商將軍,化解一場星球大戰。

原來外星人早已看到未來的一切,問他們來地球的「目的」,當然難以接通。「自由」這概念在線性思維先後順序的模式中才有意義,在外星人現在未來同步接收的模式中卻並無地位,但那又不等於「被逼」,因為未來早已決定,個人無從反抗,但為了知道所有事件的目的,外星人必須透過行動將看到的未來化為現實。電影中女主角學習外星人語言,竟然慢慢獲得這種預見未來的能力,導演以多重穿插的 flashback 去表現,觀眾要到最後一刻才明白那是 flash-forward,應該困惑到不少觀眾吧。那麼回到當初的問題︰如果我們知道未來無法改變,那會怎樣?

我們都沒有預知能力,無法以外星人的眼光看待事情的目的,但人類追求自由意志,自我意識是人人都能體驗,若說這意識決定的所有行動全都是早已決定無法改變的,我們皆難以接受。電影於此並沒有多作評論,一切留給觀眾思考,原著小說卻有獨到的看法︰

「會不會……預知未來改變了一個人,使她覺得自己有一種義務,必須嚴格遵照預言行事?」

未來若早已預定,連自由都成幻象,我們是否唯有潛心感受一切因果的來臨,了解所有悲與喜的意義,比未知前感受更多?

結局敗筆 成不了經典

《天煞異降》如果在 5 至 10 年前拍出來,應該會得到更高的評價吧。不是說這部電影不好,只是無數珠玉在前——以女性科學家為主角探索外星生命的有《超時空接觸》(Contact,1997),女性獨當一面的有《引力邊緣》(Gravity,2013),以穿越時空的太空故事探索親情的有《星際啓示錄》(Interstellar,2014),以宇宙的玄幻對應、回溯、探撫人的傷痛回憶的則有《星球梭那里斯》(Solaris,1972)和《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2011),將 flashback 與 flash-forward 運用得天衣無縫的有《血光鬼影奪命刀》(Don't Look Now,1973);《天煞異降》想追逐前人大師,又或與路蘭(Christopher Nolan)等當代名導爭鳴,卻是有所不足。

以下含劇透,只宜「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的讀者閱讀。

敗筆在於結局。本來電影的前半段拍得相當出色,最後卻將女主角的預知能力寫成是荷里活典型的「Last-Minute-Rescue」的手段,失去了哲學的玄思,只有緊張的劇情與直白的解謎,實在沒有多大思想的衝擊力。

事實上,這段僭建的劇情本為原著所無,沒有世界大戰的危機(儘管導演確是想借本片道出溝通的重要,國與國、人與人放下猜疑、彼此分享總勝於一味競爭、只顧自己),女主角也沒有直接接觸過外星人,甚至由始至終都無法像外星人一般思考——人類畢竟是線性思維的動物,女主角能約略明白外星人的世界觀,能異於常人地看到未來的片段,終究不能像他們般同時感知過去未來。

因此電影的結局是個 bug。女主角看到未來的景象,觸發出打電話給中國將軍的念頭,但拿起電話時並不知道講什麼,突然未來景象又再出現,這才知道自己在將來知道什麼從而解決危機,但 flash-forward 中未來的她一臉疑惑,好像不知道在過去打過電話給將軍,要等將軍說出秘密,她才恍然大悟,這就是說前後二事的因果關係原來一直在浮動中(否則她在未來一定已知道所有事情),按小說裏決定論的世界觀是不合理的。為了使電影看起來不至於那麼沉鬱深奧,不惜丟棄整個科幻創作的前設,我認為絕對是得不償失。《天煞異降》有成為經典的條件,佈景、演員、音樂都好,最終失諸交臂,是非常可惜的。

丹尼維爾諾夫絕對是個精於影像語言的導演,他的作品一定好「看」,但總是敗在結局,未能晉身名家乃至大師之列,這是不少影迷的共識。丹尼維爾諾夫下一部作品會挑戰著名科幻經典《2020》(Blade Runner,1982,又譯《銀翼殺手》),為之拍攝續集。我沒有預知能力,但能肯定說一定拍得好看,至於是否能跟前作比肩,嗯……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Que sera, sera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