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影評】一睹舊經典風采 發掘大師級作品

撰文:博比
出版:更新:
有時創作就不需要起伏,不需要波瀾壯闊,不需要高潮迭起,重覆地去生活,重覆地去體驗,就是相遇與告別的往來。是漫長,也是短暫;是一瞬,也是一生。
博比
(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HKIFF FB圖片)

延續上一篇(【HKIFF.影評】電影節佳片多不勝數 近屆平均質素最高)再談電影節。

每年這個時分馬不停蹄趕場看戲,就為了一睹舊經典風采,與發掘新的大師級作品。

Andrei Tarkovsky塔可夫斯基的影壇地位無可置疑,但仍有待更多觀眾有緣成為其影迷;Alejandro Jodorowsky 佐杜洛夫斯基以cult片聞名,然而久休復出後的風格已有所轉變;菲律賓導演Mike de Leon 邁克迪里安為今次電影節新發現;兩奪康城金棕櫚大獎的Emir Kusturica 也有久違新作;羅馬尼亞新浪潮兩大領軍人物Cristi Puiu與Cristian Mungiu也帶來最新作品,都是現代家庭與社會的探討;還有日法荷跨界合作出品,Michael Dudok de Wit 經過《The Red Turtle 紅海龜》或可馬上晉身動畫大師行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亦各有獨特色彩,影迷總會找到所狂所愛。

【Day 6】

《Stalker 潛行者》

早已列入影史收藏,命題是永恆的,是信仰的追尋,在乎觀眾願意投入自身感覺,進入這個只屬於電影的領域與房間。關於本片傳奇事蹟已多不勝數,最為人扼腕就是電影取景的地方,引致導演及其他電影工作人員(包括男主角在內)罹患癌症而早逝。

(《Stalker 潛行者》劇照)

上帝看顧的是軟弱的靈魂,太堅強太硬下心腸自會滿腹疑惑,自會看不見、聽不到。《Stalker 潛行者》涵蓋導演的處世哲學,跟從前《Mirror 鏡子》涉及個人記憶深層的詩意不同,也未演化至後來《Nostalghia懷鄉》完美融合論述與情感的境界,不過每一顆鏡頭都厲害得不能忘懷,當然還數那結局的桌上杯子。

塔可夫斯基或自比為Stalker,想帶領世人過渡到心靈彼岸。慨嘆命中的有緣人無幾,然而他的作品早已傳到遠方,全球另一個角落的有心人,總可透過他留下的影像與聲音,找到其精神世界上的連結。電影自有個人解讀與領會,要慨括寫下來只怕失卻其電影的力量,一個小小香港影迷也怕未為資格為其經典定案。意義不在此深究,有待看過的人自行發掘,也可去細讀導演著作《雕刻時光》來一探究竟。

聲與樂也是電影之所以深刻的重要原因。緩緩地行過路軌、又緩緩地聽著水滴,時間就施展其魔法。音樂響起的時刻不多,但管樂一奏,我們就似乎跟人物一同墮進現實與幻境的交錯空間,再也分不清眼前實相 - 既然肉眼無能為力,就去打開心眼吧。

【Day 7】

《On the Milky Road 牛奶佬魔幻戀曲》

Emir Kusturica 自編自導自演戰火下的愛情童話,沒有大團圓的結局,不過片末並非悲劇,始終有希望的尾巴。導演有美女左擁右抱,也有動物群協力相助,活出隨遇而安的生活哲學,到最後打破存活就只有不停推石上山的困境,說明活著還有其意義。

(《On the Milky Road 牛奶佬魔幻戀曲》劇照)

雖說有美相伴,煩惱卻非自然掃空;雖說動物有其靈性,但溝通仍需信任基礎。有恩典帶領,卻同時是考驗,決定人的生命軌跡走向何方。怎樣可拋卻外邊煩憂?怎樣在漫天亂境下抱持樂觀信念?怎樣去看待怪象,是奇蹟還是災難?可能只是一念之間。如果《潛行者》徹底鑽進內在風景,那《牛奶佬魔幻戀曲》還有現實政治作為背景,但只是屏障,核心仍是超然遁世,歸向自然。

電影好玩過癮,有各式古怪人物與場景設計,亦有喧鬧嘉年華式音樂,單純而流暢。看戲不去深思背後歷史符號,單是放空心情跟著旅程走,已是賞心悅目。Emir Kusturica創造的世界渾然天成,自成一角,有浪漫有淒美,亦見高度視聽創意,是近年難得一見的想像力大爆發。

【Day 8】

《Kakabakaba ka ba?走粉瘋情畫》

(《Kakabakaba ka ba? 走粉瘋情畫》劇照)

集結港產片八十年代喜劇笑料,卻有菲律賓社會的政治與種族諷刺,後段愈玩愈瘋狂,牽連毒品幻想與宗教顛覆元素。《走粉瘋情畫》的片名已啜核抵死,橋段算有趣味,但節奏掌握與鏡頭銜接未算成熟,亦沒有瘋狂到底,但在當時風氣或已過火位。看到女主角Charo Santos-Concio 年輕的演出,對照同是今年電影節,之前觀賞的新片《出獄的女人》那成熟慈愛的風範;也看Christopher de Leon 的銀幕魅力,他能歌能舞並有迷人眼神,有電影明星的神采。歌曲亦有不同類型,談情慢板、狂歡起舞,共冶一爐,熱鬧。

【Day 9】

《Sieranevada 耐人尋味的追悼晚餐》

片名其實已劇透了電影兩大重點懸念 – 聚餐的原因與時間。這是導演的親身經歷,具戲劇性的轉折,卻欠缺嚴謹的結構,就似是一堆無所相關的事件接連地發生,不斷推延眾人所期待的儀式進行。然而性質縱不相同,結集後卻可歸納成有意義的討論,延伸到羅馬尼亞政局及全球現象。後真相年代的所謂alternative facts 在本片不斷重複,從車內講童話故事應該如何演繹開始,到老人家擁抱共產政權而批評信仰教義,年輕人擁抱陰謀論不信官方說法,之後基於人言的兩段婚外情傳聞或實證,童年回憶的吸煙疑團,泊車位各抱各說法,都在說明人人只選擇自己所相信的作為真實依據。

(《Sieranevada 耐人尋味的追悼晚餐》劇照)

走廊鏡頭看人的出入與門的開關,可說是逝者的視角,亦是邀請觀者置身其中,如在現場,然而這必然不是上帝之眼,因為門緊關後,就不知內裏乾坤,正如一目了然的開場環境,我們弄不清誰與誰的關係,吵的是何問題。電影亦有尖酸的幽默,暗藏劇情鋪墊,我們或會嘲笑片中人緊張西裝多於活生生的少女,直到後來西裝的意義呈現,才了解人物的真實想法。

有關九一一的傳聞,本片有一段頗為詳盡的刻劃,當中有這一首歌的表現,電影沒有給我們去聽,也在這兒分享一下。

【Day 10】

《畢作虧心事》的冷靜觀察、《紅烏龜》的靜態淡然、《無盡詩篇》的熱情奔放,成就電影節最豐富的一天。如果可以逆轉時序,下午先看《畢作虧心事》到晚上才看《無盡詩篇》,就更為完美。

《Graduation 畢作虧心事》

先講羅馬尼亞新浪潮另一猛將,也是個人近年最愛的導演Cristian Mungiu新作。Mungiu筆下的人物,往往在良好意圖下當壞事,個人良心、社會公義、道德信念總是纏繞心頭與腦海。長鏡頭下不止有矛盾與衝突,批判與憐憫兼備,因此他看待角色並不是冷眼,而是古道熱腸。至於場景調度則往往強調臨場感,背景聲音實在得如親臨其境。這一次混合並用跟拍鏡頭與一場一定鏡,是成熟圓渾的表現,還是削弱了原來拿手本領的後果,就見仁見智。

(《Graduation 畢作虧心事》劇照)

題材上沒有首作的墮胎、前作《Beyond the Hills 非常教慾》的驅魔那樣具爭議性,首次來到當代平民社會,車內鏡頭更與《耐人尋味的追悼晚餐》一樣,當然《畢作虧心事》影像更多線索與伏線,畢竟這是一個帶有懸疑性的故事,而Mungiu向來不愛聲張,總把重要影像放於不經意的細節,失驚無神看到有聯想,就有震撼力。這次躲於背景的幽靈是不愛說話的小男孩,總無故出現在畫面內,一舉一動卻讓心神一震。Mungiu亦沒有輕易的答案,種種怪事看到最後只有猜測,給予觀眾充分的思考空間。

《畢作虧心事》亦非推理為主,關心的始終是人性抉擇,亦有對年輕世代的寄願與憂慮。為何拋石? 為何遇襲? 為何旁觀? 為何怯懦? 為何說謊? 一切疑問的堆疊成為社會集體現象的面貌。最後一個鏡頭拍攝畢業相,一群未來的社會棟樑就聚首於此,他們會重複前人錯誤嗎? 還是會另開新天地? 編導的善意叩問,輔以一曲《Ani de liceu》,正如四年前寫下對《Beyond the Hills 非常教慾》的總結一般,「聲聲慨嘆藏在暗流之處,一切意在言外。」

《The Red Turtle 紅烏龜》

(《The Red Turtle 紅烏龜》劇照)

電影節至今最大驚喜,結合日本與歐洲畫風,創造獨一無二的感官體驗。開首的孤獨,到中段的結合,再最後的別離,簡單就是美。不論是喜還是悲,也就是一場人生。日與夜、山林與大海、人與龜,線條簡約、色彩鮮明。全片不發一言,只有偶爾的呼喊,伴隨優美典雅的音樂,寧靜得可以拋卻世間一切,全心投進畫筆勾勒的另一個世界。同年奧斯卡提名最佳動畫之中,這一部無疑在技術或情懷上也是遠遠超越迪士尼與彼思交出的作品。

有時創作就不需要起伏,不需要波瀾壯闊,不需要高潮迭起,重覆地去生活,重覆地去體驗,就是相遇與告別的往來。是漫長,也是短暫; 是一瞬,也是一生。

《Endless Poetry 無盡詩篇》

為導演自傳五部曲之二,緊接上輯《Dance of Reality 現實,舞吧》告別童年開始,轉入少年階段,離家後所遇到的友好與情人,也開始文化與理想的探索。怎樣去理解世界,又怎樣去理解人生? 《無盡詩篇》以每個否定作為領悟,通過男孩一吻明白愛女孩的方向,通過背叛友人而懂得信任,通過遠離政治而理解反抗的需要,通過失卻父愛而明白愛的真諦。

(《Endless Poetry 無盡詩篇》劇照)

找來杜可風掌鏡,亦有最直線描述劇情的文本,成就佐杜洛夫斯基最有正劇色彩,最平易近人的觀影作品。昔日反叛的憤怒銳氣消退,換來老年人回望其重塑過去以促成和解,彌補遺憾。智利詩人聶魯達果然享負盛名,也是《無盡詩篇》經常談及的大人物,讓我更希望看到同樣出自該國導演的《Neruda流亡詩人聶魯達》。

顏色出眾,樂曲繽紛,不過《現實,舞吧》是久違的一回心血大爆發,今次依循同一路線卻更保守主流,似難復最初的驚艷。《現實,舞吧》是完整的閳述,如像不去說盡所有就沒有下一機會,反而《無盡詩篇》是過渡性的,既延續《現實,舞吧》的調性,還保留通向未來的道路。

剩下最後三天,六部作品,主力繼續在東歐,特別是羅馬尼亞,並以唯一英語作品作結,下回再詳說電影節後記。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