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影展.博評】速評康城最新大片:超能難民與明星效應

撰文:麥聖希
出版:更新:

晃眼間,康城影展已過了一半,首映的參賽作品亦已看了一半。
今年儘管是 70 周年如此值得紀念的日子,但作品的質素只屬一般,到目前為止,叫人看後拍爛手掌爭相通傳的作品卻是欠奉。
每逢在會場在街上碰到行家熟人,也問到大家口啞啞,逐部數,也只會逐部數出不少缺點,要挑一部誠心推介的,恐怕並沒有。難怪今年的氣氛調子熱鬧就熱鬧,但並沒有興奮。

【上回提要:噓聲中上演的 Netflix 電影《玉子》】

麥聖希為你速評 4 部康城最新大片。(從左上起順時針:《Wonderstruck》、《Jupiter's Moon》、《The Killing of the Sacred Deer》、《Loveless》電影劇照)

陣陣噓聲:奇幻難民電影《Jupiter's Moon》

Netflix logo 所引來的噓聲,早前已說過了,《玉子》(Okja)質素如此之高,也算是無妄之災,如今真正看過覺得不對勁的,卻是這部《Jupiter's Moon》。去年匈牙利導演 Kornel Mundruczo 憑着《White God》一鳴驚人,今次《Jupiter's Moon》也帶着一位大師誕生的磁場,將歐洲難民題材注入點點奇幻的元素,敍述男主角在逃亡時中槍後竟然飛天,被當地醫生洞悉發現這秘密後,聯手賺錢圖利,唯冷血探長已旋踵趕至,追捕行動隨即展開……

男主角手腳比劃一下,徐徐升天,視覺從三百六十度旋轉展開,這一個鏡頭出現,心想不得了,金棕櫚獎已經誕生,導演竟然能把難民這艱澀題材軟化,以超現實的手法去看待一個超寫實題材,似乎是明智之舉。但影片從中段打後,會飛天的男主角就不斷重施故技,鏡頭開始重複,劇情便從社會性轉移到娛樂性,逃亡、追車、爆破、恐襲、劇情愈來愈像公式化的荷里活大片,場面變成噱頭,難民題材被消費得乾乾淨淨,剩下的就是一張導演打入荷里活的漂亮履歷。

結果,燈還沒亮便掀起陣陣噓聲了,而《銀幕》(Screen Daily)雜誌上評分最低的就是這一部。

掌聲中的《Wonderstruck》、《Loveless》和《The Killing of the Sacred Deer》

康城之所以是康城,是它尊重電影的氛圍,而放映完的掌聲,基本上你不是爛片,總會有幾下鼓掌聲。Todd Haynes 的《Wonderstruck》如此無聊不着邊際,竟然也贏得不少掌聲,顯然引證了電影是各花有各眼,但打從我的心底,從前作《卡露的情人》(Carol)到這部,噓聲早已暗自響起。

而個人比較喜歡的,則是俄羅斯的《Loveless》和希臘導演的《The Killing of the Sacred Deer》。俄羅斯 Andrey Zvyaintsev 的《Loveless》雖然沒有前作《Leviathan》的野心,但敍述一對父母離異對小孩的影響,依然精練扎實,開場後的一組鏡頭和幾個場口,運用得非常精彩,其中一個鏡頭更是震撼動人。劇說作品是導演要向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的《Scenes from a Marriage》致敬,父母分別各自另築愛巢,各有各另覓出路,唯獨小孩無路可退,左右為難默默承受。最後劇終的悲劇收場,可圈可點,小孩生死未卜並不重要,重點還是要父母好好反省。

Yorgos Lanthimos 的《單身動物園》(Lobster),早已為導演打好從 arthouse cross over 到主流觀眾的基礎,今次新作《The Killing of the Sacred Deer》,題旨與前作表面上大相逕庭,但骨子裏卻能找到些脈絡:中產危機、人際關係的崩壞、不能解釋的「傳染病」、懸疑的手段、明星效應等等,當中依然有似是疑非、超乎現實得不能入信的情節,但在氣氛的營造、聲效細緻飽滿的處理,感染力大大增強,情節不斷推進,疑團不斷的累積,到最後爆發得不可收拾,手法和題旨,都令人想起 Michael Haneke 的風格。唯美中不足的是結局尚欠完滿,否則完場後的掌聲更加不絕於耳。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