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訪.嚇》:全場冇被嚇過都唔會令你爆粗的恐怖片

撰文:方俊傑
出版:更新:
看《訪.嚇》預告片,不算有太多恐怖元素,跟改編Stephen King的《It》比較,實在很小事。我也第一時間衝去睇,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四百五十萬美金,美國票房兩億,這類刀仔鋸大樹的奇蹟,永遠引人入勝。
方俊傑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屬跨種族情侶關係。(《訪.嚇》劇照)

在未寫《訪.嚇》(Get Out)觀後感之前,先要列出大量前設。

1) 最重要,本文後半部分有劇透,有劇透有劇透有劇透,我不想死全家或被切J。
2) 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華人,沒有傷殘不是女性不是同性戀者沒有任何家人是殺人犯,係蠢少少啫,託賴成長過程中甚少被歧視。
3) 我向來不太愛看恐怖片。有時,看恐怖片的預告片,覺得很恐怖,會驚到不敢看正片;如果條恐怖片本身唔恐怖,就更加無謂看正片。

看《訪.嚇》預告片,不算有太多恐怖元素,跟改編Stephen King的《It》比較,實在很小事。我也第一時間衝去睇,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四百五十萬美金,美國票房兩億,這類刀仔鋸大樹的奇蹟,永遠引人入勝。1999年的《死亡習作》(The Blair Witch Project)、2007年的《午夜靈異錄像》(Paranormal Activity),欺騙了不少人入場吧。相對來說,《訪.嚇》的行騙指數低好多,就算我全場沒有被嚇到過(好了,我承認是有被突如其來的音響嚇了一下),但也不會憤怒到爆粗。《訪.嚇》的劇本有心思得太多。

雖是恐怖片,但筆者全場沒有被嚇到過。(電影劇照)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我不是指那個《鬼眼》(The Sixth Sense)式扭橋結局。看到電影中段,你大概已估計到女主角一家正在進行人腦移植之類的工程,將黑人視為只負責提供身體的工具,不算出人意表的劇情安排不影響電影質素。針對膚色或種族的設定,描述黑人在美國社會仍然受到約定俗成的岐視,固然是電影的重大主題,但你話你唔係南亞人士所以無法感同身受,我也理解。

作為一齣驚慄片,《訪.嚇》最成功又最被忽略的一點,我覺得是想到用第一次見家長作為引入點。第一次見家長,驚自己醜驚自己肥驚自己老驚自己窮,驚被誤會唔認真,驚被憎恨搶了別人的女兒,驚陌生有冷場,驚扮熟又太造作,當中患得患失的情緒,實在充滿恐怖片元素。想當年《非常外父揀女婿》(Meet The Parents)已經很恐怖,《訪.嚇》更勝一籌。我常覺得,現實中必定碰到的局面,遠比難以接觸的情況恐怖,見家長一定恐怖過一家人住僻靜大屋。

見家長才是最恐怖的設定。(電影劇照)

多得這個聰明的設定,男主角來到一個讓人不安到極的奇怪環境,仍然不斷忍耐,給催眠給恐嚇給暗寸,一律照單全收不敢發作,也讓觀眾接受及同情。去到結局,大發神威,將邪惡的女朋友一家人逐個消滅,甚至產生一種大快人心的興奮。嗱,我講緊套戲咋,世伯伯母,不要誤會。你們是最親切的家長,我只有敬重,沒有恐懼。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