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博評】早夏清美

撰文:朱珏瑾
出版:更新:

舊曆7月半俗稱鬼節,但在佛教中,這一日卻被叫做「佛歡喜日」。因為夏日雨季的來臨,地面多了蟲蟻出現,出家人若外出化緣免不了會踩死許多昆蟲,於是佛陀曾立下「結雨安居」的制度(在中國被叫做「結夏安居」),從四月十五開始到七月十五日結束,僧侶不外出,只在山林打坐修行。所以同樣是七月十五,懷抱著不同的信念,時日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佛陀曾立下「結雨安居」的制度,從四月十五開始到七月十五日結束,僧侶不外出,只在山林打坐修行。(視覺中國)

有人喜愛陽光,就有人鐘情樹下的陰影。夏日有屬於炎熱和汗水的向陽面,自然也有屬於林木、雨水、老竹席的一隅幽涼。最早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便是源於五月天雨水充沛,林木繁盛,多了蟲害之毒的危險,所以要用一日來沐浴潔淨,以此辟邪驅害。

豐子愷曾寫過《端陽憶舊》一文,文中說:

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頭』,預備這一天給自家及親戚家的兒童佩帶。染坊店裏的夥計祁官,端午的早晨忙於製造蒲劍:向野塘采許多蒲葉來,選取最像寶劍的葉,加以劍柄,預備正午時和桃葉一併掛在每個人的床上。我的母親呢,忙於『打蚊煙』和捉蜘蛛:向藥店買一大包蒼朮白芷來,放在火爐里,教它發出香氣,拿到每間房屋裏去熏。

我幼年雖不曾體驗過如此濃厚的節日感,但說到端午,總是與氣味有關。那時母親會買來大把艾草掛在門前,外婆帶回來新鮮的箬葉,自己在家包糭子。樓道間艾草爽冽的芳香可以持續很長時間,有時要掛到下一個年頭才換上新的;進了屋,則是糭葉浸在水中的清新氣息,清水流過糭葉,也洗淨一粒粒甘甜飽滿的糯米。

說到端午,總是與氣味有關。(視覺中國)

那時的夏天,少不了自家製的冷麵。掛麵滾水燙開,出了鍋急急放入整盆涼水中,之後瀝乾水盛出,撒上蔥花芫茜、搗碎的蒜蓉,淋上鮮醬油、醋和芝麻油,還有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從花盆裏摘下新鮮的荊芥——一種味道與形狀都與羅勒相似的植物,撕碎了拌進麵裏。吃下一碗辛香浸涼的冷麵,老人回屋裏點一枝艾條,放下紗帳,便可以伴隨一點幽幽的藥香滿足地睡了。

日本也是要過端午節的,據說是唐時由中國傳去。日本人在端午時偏愛用菖蒲。人們把菖蒲插在屋檐上,也喜歡將菖蒲墊在枕下作菖蒲枕,或是用菖蒲水沐浴。《萬葉集》中有奈良歌人大伴家持的和歌「等來了杜鵑,卻不啼;是離菖蒲入香囊的日子尚遠嗎?」歌中所說「菖蒲入香囊的日子」,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句」,也被叫做「菖蒲節句」。

再往後到平安時代,女官清源少納言漫遊在五月的山鄉,她寫道「車将艾蒿壓碎了。當車輪轉到上端、貼近身旁,一股香氣襲來,十分開懷。」感官體驗明明虛無,卻又持久,想來仿佛直抵靈魂,總是教人難忘。這露水之世。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