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詩人聶魯達.影評】本故事純屬虛構

撰文:何阿嵐
出版:更新:

正如影評人嚴尚民在「01博評」的影評所言,《流亡詩人聶魯達》(Neruda,下稱《聶魯達》)有趣之處在於模糊了敘事角度的說故事手法。智利導演柏保羅賴尼因(Pablo Larrain)選取了兵捉賊的雙雄類型,以逃亡故事開始,引人入局,伴隨囈語畫外音,還有時間空間不定的情節,讓觀眾投進猜度誰是敘事者的遊戲當中。

電影沒有走入傳統傳記片模式,沒有刺激的追蹤元素,更非哥斯達加華斯(Costa-Gavras)那樣的政治驚慄題材,這位智利國民詩人的逃亡生涯,成了一場競猜誰和誰掌握敘事話語權的遊戲。至於這場「遊戲」又玩得如何?導演又想表達什麼?這場遊戲過不過癮?

《流亡詩人聶魯達》劇照

一再提到「遊戲」,只因柏保羅賴尼因的敘事策略巧妙,詩人的逃亡生活早已記載於歷史書,但故事有多少真偽我們從不知道,甚至要問,詩人所說的故事究竟是真還是假?人物是否存在,還是詩人腦海想像出來的產物?另一個有趣之處,就是電影表達出創作的權力關係,詩人與警察的關係,亦同時指涉創作者與角色的關係。戲中詩人的妻子對警察說的一段話正好闡明:

「你只不過是詩人創作出來的角色。」

詩人處處留下線索,令這位前來追捕、有可能是全知敘事者的警察一步步被改變,我們聽到的畫外音也變得更為私密。雖然他依然要執行任務,但文學在他身上產生微妙的變化。最令人感觸,應該是追捕期間圍繞兩位主角周邊的小人物。無論是詩人的女朋友、低下層農夫還是男妓,詩人在他們的生活留下痕迹。在痛苦時,詩人為邊緣人帶來共鳴和安慰,並給予生存的勇氣。這確實是美化了藝術的作用,但這亦是電影最動人之處。

不過,電影雖然掛上聶魯達之名,實際有關這位大詩人的着墨卻不多,電影也並非剖析他的人生、寫作風格或創作主題。那麼導演和編劇為何選擇聶魯達?聶魯達變成了這場遊戲的「前設」,但這個前設是否套入任何一位名作家也可?例如一直被伊朗政府追殺,寫過《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s)的印度裔作家魯殊迪(Salman Rushdie)。而且,怎樣看也好,電影都帶着羅拔.格里葉(Alain Robbe-Grillet)的味道。格里葉正是編寫《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在1970年代拍攝了多部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情色電影的小說作家。

格里葉的電影就是一連串謎團,表面上充斥通俗小說喜愛的元素:男女情慾、政治陰謀、追捕暗殺。電影的敘事如教人踏入迷宮,劇情亦難被理解,角色不具歷史感,只是一批活在當下的木偶,導演並不想觀眾代入、移情。格里葉曾講述他運用的風格形式:

「人們在生活常常碰到一大堆無理性或意義曖昧的事情,藝術創作不是為了解釋世界……人們在銀幕上看見的事情是正在發生的事,我們看到的是一舉一動,而不是對這個舉動的匯報。」

格里葉的電影要表現世界的無意義和偶然性,他的「後設形式」針對我們正在觀看電影這行為。

《流亡詩人聶魯達》劇照

另一位「後設形式」高手、已離世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更將作品提升至創作者自我反省的水平。1990年代,他關注伊朗鄉村生活的作品,在虛實交替的故事中,表現出創作者權力的界線,他更深明製造影像的矛盾、製造真實的特性。

柏保羅賴尼因當然無法與前兩者比較,《聶魯達》也陷入內容和形式美學產生衝突的尷尬場面。特別是電影尾聲,導演有意引導觀眾認為警察和整個追捕行動是詩人創作出來的故事,警察只不過是「符號」,他在追捕創作他的創作者。為了增加逃亡過程的刺激,更令觀眾懷疑詩人是否誠實,導演幾乎推翻整部電影要表達的立場。

《流亡詩人聶魯達》劇照

在此,我想以導演兩部曾在港上映的作品為例,帶出當中問題。導演刻意將《向政府說不》(No)的畫面比例改為 1:33:1(如舊式電視節目),並調色至1980年代的電視畫面。一開始觀眾或會被導演追求的時代感所吸引,但除了視覺風格的突破,電影只不過是傳統的三幕劇敘事方法。而另一部與《聶魯達》同期製作,但不獲好評的《第一夫人:積琪蓮甘迺迪》(Jackie),不單風格和內容割裂,甚至演技與音樂也各自為政。妮妲莉.寶雯(Natalie Portman)施盡渾身解數,演繹甘迺迪夫人面對總統丈夫被暗殺後面臨的困局。無論是事發後,還是面對記者尖銳提問時,依然保持身份和尊嚴,這是方法演技的示範作。但導演以非線性方式將時序打散,並插入重演的電視節目片段,令觀眾長期保持警惕,不單無法達至預期效果(移情和客觀),更令觀者無所適從,究竟要投入甘迺迪夫人的情緒,還是批判她在人前人後兩張面?

柏保羅賴尼因無疑是形式主義者,在形式探索確實誘人,但風格也僅此而已,「不夠過癮」,也反映出他骨子裏對敘事形式抱持保守態度。他多部作品也夾在內容與形式無法調和的問題上,不過相對而言,《流亡詩人聶魯達》已是他最為成功(但並非成熟)的作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