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影.影評】共產波蘭的藝術打壓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共產政權為何打壓藝術、怎樣打壓藝術?《殘影》便透過一位波蘭藝術家的真人真事,為大家帶來最寫實兼極深刻的體會。

電影以1948年為背景,當時二戰剛剛結束,波蘭靠蘇聯紅軍從納粹德國中解放出來,本以為終於走出黑暗,惟隨冷戰緊接展開,波蘭卻淪為蘇聯的衛星共產國家。畢竟,波蘭乃戰略必爭之地,東面既與蘇聯接壤(烏克蘭、白俄羅斯等隸屬蘇聯),西面則是資本主義陣營(西德、法國等);有見及此,史大林治下的蘇聯便在波蘭扶植共產政權,以作為冷戰時與西方列強的抗衡緩沖,避免當時新興的共產主義事業,遭保守建制的資本主義力量破壞。入場前先了解以上歷史,觀眾定能對電影感受更深。

《殘影》乃一齣半紀實、半傳記的電影,講歷史時既不太沉悶,講故事時則充滿人性,本片絕對老少咸宜。

作為一齣半紀實、半傳記的電影,《殘影》取得了上佳平衡--講歷史時既不太沉悶,講故事時則充滿人性,本片絕對老少咸宜,所要表達的內容率真動人,可謂小學生都懂,不會過於艱澀乏味。一方面,這固然要歸功於殿堂級導演華意達(Andrzej Wajda),他乃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康城影展金棕獎等電影界最高榮譽得主,本片更為他90歲高齡辭世前的遺作,功力毋庸置疑,戲中共產氣氛堪稱活靈活現;另一方面,男主角白格斯洛林達(Bogusław Linda)則為波蘭4屆影帝,在他演繹之下,電影致敬對象藝術家史特斯明史奇(Władysław Strzemiński)便仿如再生一般,充份表現出那種活於共產政權下的心理狀態。《殘影》獲提名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亦即入選年度美國以外的電影五強,足以反映其高質好看。
 
如前所述,本片極之易懂,某程度毋須多作解讀;不過,看罷電影以後,再看看本文下面的一些補充,相信有助觀眾加深電影裡對共產與藝術的反思。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共產與藝術,無疑是本片的討論主題。
 
在深入談論此兩題目之前,不如先講兩者在片中的融合呈現--色彩。共產主義的主色,眾所周知是紅色。電影開首,史特斯明史奇的房間及畫布,皆被史大林的紅旗染紅,而他伸出枴杖戳破旗子,好讓日光重新貫注入屋,相關標誌意義無疑昭然若揭。可是,隨著劇情推進,全片整體色調變得深沉灰暗,對於營造共產政權下的肅殺氛圍,固然亦有非常明顯的視覺效果。值得留意的是,在紅色與灰濛以外,關於史特斯明史奇的顏色,卻盡是絢麗斑斕,由他本人的作畫用色,到他設計的新造型主義房間及傢俱,還有那幅餐館上被鑿去的壁畫,以至電影名字設計、電影海報底色、電影片頭片尾等等,色調皆非常鮮艷奪目。凡此種種的多層色彩意涵,絕對稱得上別出心裁--原來除了電影本身,電影以外的周邊配套也用心經營。

《殘影》海報

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自由不受限;相對地,沒有自由或須受命從事的,則只屬畫匠而已。史特斯明史奇起初擁有藝術自由,最後卻要為糊口而繪畫他曾一手戳穿的政治宣傳畫像,這無疑是他人生的一大笑話,而所象徵的,乃共產波蘭基本上只餘畫匠,連他在內所有藝術家俱被趕盡絕種!對於戲中電影院片頭的政治宣傳「藝術品」,史特斯明史奇均嗤之以鼻,正因為其創作者根本不是「藝術家」!其實,在西方,除了古希臘時期,直到文藝復興之前,包括雕塑、畫作等,許多都是君王和教廷等命令而製,其製作者均是在歷史洪流裡無名無姓、不見經傳的工匠。至於中國,佛、道的宗教畫固然盛行,而許多宮廷畫師的人物畫、山水畫,亦為受命於皇帝所畫,一直至文人畫的出現,民間藝術創作才如雨後春筍興起,並發展出中國藝術獨特的著重意境的風格。

早期西方的《查士坦丁大帝和他的廷臣》(左);早期中國的《步輦圖》(右)

有曰,共產主義下的寫實風格,不也是一種藝術嗎?事實上,在悠悠藝術史裡,確然有過寫實主義,但這非政權限制下的藝術創作;片中曾經出現一幅巨大寫實主義畫作,正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反諷--下面類似的米勒(Millet)《拾穗者》經典作,可有勾起讀者們的印象?戲裡作品就是這個風格。始終,沒有創作自由的所謂藝術,必然是死水一潭的。除了畫作之外,難道音樂都只能歌功頌德,不能有情歌抒發情感?由電影到文學,難道又只能誇讚共產主義?即如中國,李白亦未全部唱好盛唐,杜甫也主要嘆民間疾苦,白居易《長恨歌》更寫皇帝落難呢!同樣都是寫實主義!

寫實主義的經典:米勒《拾穗者》(左);共產主義的畫作:共產黨員應是無產階級先進份子。(右)

共產政權往往打壓藝術自由,不單視藝術為共產主義的宣傳工具,同時亦擔心藝術淪為其他主義的宣傳工具;歸根究底,乃為堅定不移貫徹共產主義,鞏固無產階級的革命成果,阻擋先天宿敵資本主義入侵,以致不惜犧牲各種自由,其中藝術自由當然無法倖免。共產主義由馬克思及恩格斯提出,再由列寧建立蘇聯初作嘗試,繼而由史大林接棒落實(電影裡反覆出現他們頭像);一路走來,財富分配方面雖然趨於平均化了,但在政治權力方面,卻是愈來愈中央化、甚而專制化。其中,共產政權如何執行藝術專制,電影已有很好交代,觀眾相信不難理解,在此不贅;須要補充的是,值此壁壘分明的冷戰時代,資本主義美國其實也有限制藝術自由。

左起: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

最著名的莫如「荷李活黑名單(Hollywood blacklist)」及「荷李活十君子(The Hollywood Ten)」,當時美國便將懷疑與共產主義有聯繫、或信奉共產主義的編劇、導演、演員等列入黑名單,跟史特斯明史奇命運一樣,他們均被逐出了演藝圈;是故,不少編劇和導演不得不隱姓埋名繼續從事創作,而必須拋頭露面的演員更要無奈退出舞台。其中,演員出身的前美國總統列根,亦在「荷李活黑名單」事件扮演重要角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尋了解一下相關歷史。不過話說回來,較諸蘇聯的極權手法,美國則相對有所不及,否則荷李活後來也不能奠定全球電影業領導地位(當然,荷李活亦有不少反共及反蘇的政治宣傳電影)。

最後也談一談「殘影」這個人類視覺現象。來個簡單小實驗:讀者可試定眼注目下面的錯色「美國旗」一段時間(數十秒),之後只要把視線移到白色牆壁,你就會看見一幅顏色正確的「美國旗」——這就是「殘影」,色彩都會對調了(黃轉藍、紅轉綠)。注視愈久,顏色對調的「殘影」則愈鮮明。

「殘影」小實驗

電影名為《殘影》,英文也是《afterimage》,箇中有否甚麼寓意?是否意味真假、正反等辯證矛盾關係,例如政府愈是打壓自由,人民就愈想爭取自由?抑或是,想說共產主義一直走下去,就會反過來邁向資本主義?由蘇共到中共的發展就似如此,好像上面的小實驗所示般,紅色最後的殘影便為藍色……只可惜,史特斯明史奇沒能看到最後,就在共產空氣裡窒息斃命了。
 
說到底,不管外圍大環境多麼壓抑,人性光輝依然會在小處耀眼;史特斯明史奇縱然受盡局方人員打壓,但身邊總有小平民願意伸出援手——當然,最後處於凌駕地位的還是大環境。弔詭的是,資本主義的前提是貪婪,共產主義的前提是平等,兩者一路走來,終點卻彷彿落在道路外的彼岸處……

(圖片由作者提供,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