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博評】天災與疾病 影響兒童最深

撰文:劉玉燕
出版:更新:

2015 年,全球 195 個國家通過《巴黎氣候協定》,為全球長期應對氣候變化奠定基礎。然而,美國於本月初宣佈退出協定;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事件對全世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全球安全的努力而言,是一件令人「極失望」的事。

不少科學家預言,倘若氣候變化持續惡化,自然環境及野生動物將受到更嚴重的威脅。其實,除了大自然,人類亦會深受氣候變化影響,兒童更是首當其衝。

他們正承受惡果

當蒙古的兒童面對嚴寒和水資源逐漸減少時,菲律賓的兒童正經歷暴雨連連的日子。另一邊廂,瓦努阿圖的兒童則訴說海水倒灌令河水鹽分上升,食水資源下降。

全球 23 億兒童中約有四分一生活在極易氾濫成災的地區。圖為 2008 年拉尼娜現象導致玻利維亞暴雨成災,有兒童被洪水浸至頸部。(Abramson/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以上種種,皆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報告《必須現在採取行動——氣候變化對兒童的影響》(Unless We Act Now: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ldren)中所描述的真實案例。報告同時指出,全球 23 億兒童中約有四分一生活在極易氾濫成災的地區、接近1.6億名生活在尤為乾旱地區,以及超過 1.15 億名居於熱帶氣旋活躍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大多數居於貧窮的國家,各項資源本已極為缺乏,一旦自然災害發生,他們更難以對抗。氣候變化對環境造成惡果,兒童亦不能倖免地身受其害。

天災並不抽象

近年,氣候變化持續,更多乾旱、水浸、熱浪等極端天氣情況出現,疫情因而加劇。全球大部分疾病都會侵害兒童,如瘧疾、登革熱和痢疾。另外,受災害影響,他們或因此失去原有的家庭環境及家人、監護人的保護。營養不良、沒有乾淨食水和疾病等各種因自然災害衍生的威脅均可能導致他們智力發展遲緩或夭折。

2015 年尼泊爾地震後,受災兒童在臨時搭建的帳幕遊戲。(Karki/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去年,我曾到尼泊爾了解居民在地震後的重建工作,親身看到很多兒童因此失去棲身之所,甚至變成孤兒,影響深遠。雖然當時已事發一年有多,但災區依然滿目瘡痍。很多兒童在簡陋的帳幕生活、上課及遊戲,衞生情況及居住條件亟待改善。那一刻,我感到「天災」一詞變得極其具體。它隨時都有機會發生,同時影響一個兒童的成長。雖然天災不能完全避免,但我們可以阻止全球暖化,減低因氣候變化對環境帶來的損害,從而建設更可持續的未來。

我們都是「村民」

有證據顯示,兒童對生態環境的獨特見解,有效幫助社區化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所以,我們應主動教導兒童認識氣候變化,並鼓勵他們參與相關活動,讓小朋友也能學懂在氣候變化中保護自己。當然,我們亦有責任積極消除兒童間的不平等,為他們爭取最合適的成長環境。現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全球水、環境衞生及個人衞生項目(WASH)已着手利用太陽能水泵和雨水捕捉設施等創新解決方案減低氣候變化對兒童的影響。

太陽能水泵,攝於非洲津巴布韋。(Mukwazhi/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身在資源較豐富的城市,我經常提醒自己多思考如何幫助更多有需要群體,特別是最弱勢的兒童。我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地球有難,我們都要攜手協助,才能把更好的未來交給兒童——我們的繼承者。

早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舉辦「綠色為兒童」嘉年華,向公眾介紹氣候變化及兒童權利議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