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全職工作與全職媽媽之間,也有第三條路可走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上月雪雪N班開學,是她第一次自行上課。正式上學前的家長日,老師花了不少時間與父母們討論如何與孩子做Seperation,亦提出方法讓孩子們早點適應,到校時與父母好好說再見,然後上學。畢竟9月初是寶寶哭聲大合奏的高𡶶期,她們建議媽媽都預備一張生活日常照,放在孩子書包內,比如說我是在職媽媽,就把在辦公室工作的照片打印出來;若是全職媽媽,則可以預備買菜或平日做家務照片。目的是讓老師解釋媽媽為何不在課室陪同寶寶時,除了可用言語交代,亦在視覺上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情況。
 
每當雪雪在上課時想找我,她們便會拿著照片跟她表示,媽咪正在返工,放工後便會回家見雪雪。可幸雪雪在上課初期也沒有太多哭鬧,只是輕輕找了我幾次,經安撫解釋後,就繼續玩Play Doodle。
 
上星期的文章談到在職媽媽的掙扎,今次這返工相的提議,讓我想起在歐洲議會的Licia Ronzulli,來自意大利的她與女兒Vittoria在歐洲議會的身影,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早在2010年開始,她已攜同只個多月大的女兒出席議會,Vittoria亦在這幾年間多次成為會議常客。由襁褓開始的小Vittoria,到跟著媽媽舉手投票的大V萌樣,一直也是鏡頭捕捉的對象。日子有功,相信她長大後,一定是個通曉國際關係的小妮子。

Licia Ronzulli攜同只個多月大的女兒出席歐洲議會。(Oliva Mochuela IG截圖)

Licia母女正向我們演繹,在全職工作與全職媽媽之間,其實也有第三條路可走。不少家庭友善的公司也開始為有孩子的員工打算,讓他們安心打工之餘,可以免卻家庭責任的後顧之憂。在美國,每年在4月最後一個星期四,都是Take Our Daughters and Sons To Work Day,當日美國大部份企業也開放讓員工帶著子女上班,一方面孩子可以明白父母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對父母身份的肯定。明年4月26日,屆時我們不妨留意社交媒體上載的小Boss照片。希望這個特別的節日,將會不止是美國獨有的傳統。

在日本,有創業家眼見新手媽媽們的掙扎,以及引申的社會失衡問題,遂於2014年成立了「媽媽廣場」,鼓勵剛生了小孩而又想繼續工作的媽媽,以彈性的時間、良好的配套以兼顧家庭與事業。在「媽媽廣場」內,媽媽辦公的地點和BB的托兒區只有一道玻璃之隔,媽媽工作時,小朋友就在托兒區玩樂及休息,廣場內更有專業照顧人員幫看管孩子,當BB真的想找媽媽時,媽媽也能作出較即時的回應。

在「媽媽廣場」內,媽媽辦公的地點和BB的托兒區只有一道玻璃之隔(mama square フジテレビ『めざましテレビ』片段截圖)

反觀在香港,要出現這些「媽媽廣場」,似乎還是有點難度。不過,聽說在一些高等教育機關內,也開始有類似模式,無論是科大還是教大,內部都有一間幼稚園,方便教員自己上班,同時送子女上學,雖然幼稚園收生並不是100%來自大學職員,但也解決了不少教員在面對湊B與工作時的煩惱。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本地有不少跨國企業進駐,它們多也有提倡Home Office或Flexi-Hour等家庭友善措施,方便父母一面履行家庭責任,一面繼續發展事業。身邊友好也曾受惠於此,陪伴了孩子度過了首5年的重要光陰,她不諱言,公司有家庭政策之餘,更重要是如何在內部建立一個真正友善的文化,讓同事在落實政策時不會充滿尷尬或內疚,致令措施變成名存實亡。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