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洋娃娃實驗——邊個洋娃娃乖啲?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還未到3歲,雪雪就開始展現出自己極有主見的一面,她經常清楚的告訴我她喜歡及不喜歡什麼,有時更會反過來詢問我的喜好。玩Lego時,她會說「我鍾意粉紅色,我唔鍾意藍色。媽咪,你鍾意咩嘢色呀?」雖然吉蒂貓是以粉紅掛帥,但我不多以此荼毒雪雪,她年紀少少已強調愛粉紅色,我不禁會問:「究竟女孩子是否真的較喜歡粉紅色?如果真的是,又因為什麼?」

社會科學的訓練會告訴我,這是一種性別定型(Gender Stereotype)的結果,不單在顏色(女仔愛紅色、男仔喜歡藍色)、喜好(女孩子玩煮飯仔、男孩子玩車車),連性格及感受也有既定框框。在幼兒教育上,就曾在不少實驗反映不同Stereotype如何影響兒童成長。不單在性別,主流論述對種族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40年代,在美國進行的經典洋娃娃測試實驗,就演繹了他們是如何看自己和其他種族的小朋友。

實驗在孩子面前放上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洋娃娃,一個是白皮膚,另一個是黑皮膚。主持會詢問孩子,哪一個較漂亮?哪一個較友善?哪一個是壞孩子?然後由小朋友自由選擇,結果顯示,小孩子對不同膚色的公仔也存在既定看法,「黑人多數是壞人」這概念,可悲地竟從小開始。

(Doll test - The effects of racism on children (ENG) YouTube影片擷圖)

加州一間社區學院Modesto Junior College在差不多10年前,用Barbie公仔重做了一次實驗,今次有3種顏色的Barbie供選擇、白黃黑三種膚色,結果超過一半小朋友認為白皮膚Barbie較漂亮,超過一半小朋友覺得黑皮膚Barbie較曳,只有一位小朋友認為黑皮膚Barbie最美麗。既然他們以芭比作為實驗體,本文亦藉此機會重溫一下,芭比在過去40年,一直跟國際化,以及在地化潮流的相互呼應。

自1959年首個芭比推出後,她成為(除Hello Kitty以外)全世界億萬女生中的夢想。在大部份人心目中,芭比是金髮大眼尖面白人女生。至少我們在玩具店看到的,大部份還是這樣子。

雖然自80年代開始,為配合更多從中美州移民到美國的家庭,已開始推出不同形象的芭比,例如Hispanic Barbie,便是首個以芭比命名的非白人洋娃娃。90年代開始,她推出不同國家版本,從泰國、德國、巴西、澳洲到日本、中國等應有盡有,是玩具國際化的一個經典示範。但畢竟每個芭比都停留在有種族、國籍定型的階段。

及至在2010年,芭比「返璞歸真」,Barbie Basics是12款不同膚色、面相、髮型、身型,但均以芭比為名的洋娃娃。沒有了國藉框框,孩子可以選擇喜歡的洋娃娃,而不用強調自己喜歡的是Chinese Barbie,還是Japanese Barbie。Barbie由單一種族,到不同國藉,再發展到以個人為單位,打破國界,呼應全球化,今日我們在地球任何角落,也可以找到各式各樣膚色、面相和打扮的女生。

除了芭比,其他卡通故事也逐漸走向國際。如何令「洋娃娃」中的「洋」字,在孩子的認知中變得更多元、更全球化,就從他們手上的玩具、陪隨成長的卡通片開始,一點一滴的改變這個充滿Stereotype的孩子世界。

英國的Thomas and Friends中,除了原本的小島Sodor和比喻為英格蘭的The Mainland。去年The Great Race就加入印度的Ashima為主角之一。還有曾引起網上熱議的飛天小女警(Powerpuff Girls),也加入了Bliss,與Blossom、Bubbles和Buttercup一同執行新一季的任務 ,成為第一位不同膚色的Powerpuff Girl。這些細微的角色設定,就是一小步一小步開始,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貢獻社會的能力,莫論膚色,莫論出處。

(The Powerpuff Girls | Blisster Sister | Part #3 (Full Episode) YouTube影片擷圖)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