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孩子被欺凌 家長應扮演什麼角色?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雪雪由出世至今也是個大碼BB,長踞生長線的高位,加上非常饞咀,對食物從不抗拒,所以身型準確地反映了她的食量。本來小孩子有點「肉地」,也是挺可愛的,我也不以為然。直至近來有一次,家人告訴我,雪雪在學校的走廊上,碰上一個高年班的哥哥,他望一望雪雪,然後就指著她向身旁另一個同學說:「乜佢咁肥既?」

雪雪在學校被一個高年班的哥哥指着說:「乜咁肥既?」(作者提供圖片)

雪雪呆在當場,不懂反應,幸好在她的認知內,並不知道亦從不覺得「肥」是一件壞事。我把這小插曲告訴沈爸爸,他反應冷靜,然後好像福爾摩斯般向我預言:「我估計她真正上學後,應該也是會被欺凌的一個。」

當下輪到我呆在當場,雖然爸爸的回應令人啼笑皆非。不過也讓我注意到,其實欺凌(Bullying),可以是很「埋身」、很常見的校園軼事。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今年公布的統計數字,它在2015年進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也有調查有關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發現在全球72個受訪地區中,約19%學生表示自己在校每月最少有幾次被欺凌的經驗,即每5個學生當中就有一名是常被欺負的受害者,情況令人關注。

(PISA調查擷圖)

香港學生的校園欺凌情況更甚為普遍,32.3%的本港中學生在自評報告中稱曾在校園受到某種程度上的欺凌,即接近三分一學生曾身受其害,欺凌的普遍性位列全球之冠。荷蘭的學生相對較少表示曾受到欺凌,只有9.3%;內地及日本這些我們以為欺凌情況很嚴重的國家,則分別有22.5%及21.9%的學生受害。PISA做這報告其中一個原因是,發現學生在多欺凌事件發生的校園讀書,較在少欺凌事件發生的學校讀書,在學科成績上-尤其是科學的分數,有非常明顯的分野,後者比前者的分數可以高出47分。不但如此,前者對學校的投入程度與生活滿意度也低於後者。

(OECD twitter擷圖)

沈爸爸的預言,也許有一半準確,因過往的研究指出,在外表上有一定個人特徵的(包括年紀、外貌、體重、高度、種族等),相對較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包括過重或矮小的孩子。不過,進行欺凌的人和被欺凌對象,也可以是完全沒有特別原因的。欺凌者不一定來自有困難的家庭,被欺凌者也可以是一個中等身型的友善同學。正如上圖所見,欺凌不一定用拳腳,口舌上的攻擊與相處上的排擠也是很常用的武器,當然,時至今日,網絡世界自然是另一重要戰場。

雖然作為家長,我們不需要為子女掃除人生一切障礙,免得孩子失去建立抗逆能力的機會。但在面對欺凌,小朋友已在一個權力失衡的情況下,難以進行自我保護,老師/家長適當的介入,其實是需要的。不少學校亦已開始推行一些向欺凌Say No的計劃,包括為老師及同學提供培訓、透過角色扮演提供應對方法、鼓勵同學間的正常交往、共同定立校園的守則等。畢竟進行欺凌角色的,不少也曾是某種程度的受害者,在過往的經歷中錯誤地學上這一課,他也是一個需要幫助的角色。所以反欺凌計劃不只是保護受欺凌的孩子,同樣要幫助欺凌者成長的。

在家庭的層面,我們要為孩子建立保護網,包括讓孩子從小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形象,其次是幫助孩子擴大社交圈子,並且透過與孩子在家演練應對,讓孩子能有自信、亦有智慧地應對被欺凌的處境。這樣,即使遇上欺凌事件,孩子也不會落入焦慮與憂鬱深淵。同時,我們也要從小讓孩子明白幽默笑話,與傷害人說話的界線與分別,千萬不要成為欺凌者。

作為家長,保持對孩子的支持和鼓勵,讓孩子知道「家」是他隨時的避風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