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對小孩子而言,韆鞦是遊樂場很重要的部分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跟不少在職家長一樣,周末就是帶子女出動的時間,跟他們到戶外跑跑跳跳是指定動作。若找到好玩的遊樂場,就自然會成為該地常客。這一年來,我們經常光顧同一間食肆,也是因為那裏有戶外瀡滑梯、鞦韆,以及玩水設施,雪雪喜歡在這裏放電。近日再去時,發現它更換了一些新的遊玩設施,雪雪甫到達時,第一個問我的問題是:「媽咪,個韆鞦去咗邊呀?」她比我們都細心,第一眼就發現韆鞦不見了。

韆鞦是遊樂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者提供)

她的反應讓我知道,原來對小孩子而言,韆鞦是遊樂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韆鞦對雪雪來說,是一樣既想玩又有點怕玩的遊戲。她一向平衡力不佳,的確需要更多刺激前庭感,以幫助她的身體更好協調。之前曾在不少文章中都分別提過,孩子要認識世界,不是靠閱讀文字或上網Google,而是用身體不同的感覺系統去進行學習。

小朋友平日會運用不同感官(視覺、聽覺、觸覺)探索外界,除此以外,在活動時也需要好好控制大小肌肉及關節(本體覺)、感受身體重心的平衡和速度(前庭覺),才能靈活自如地茁壯成長。近年流行說的「感覺統合」,正是寶寶通過身體將不同的感覺系統整合,並互相協調,孩子的感覺經驗愈豐富,他們的成長旅程就可以愈發展得精彩。

要豐富感覺經驗,千萬別以為需要參加什麼特別訓練班。相反,我們要做的,只是需要給孩子更多大玩特玩的機會。今年年初,課程發展議會修訂了的幼教指引中,提出了一點非常正確,訂明幼稚園不應安排幼兒班執筆寫字。幼兒在這年紀需要的,不是執筆寫字、抄寫計算,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充分遊戲,以刺激多樣化的感覺及體驗。這世代愈來愈多「感覺統合」出問題的孩子,不是因為他們缺少適當的「學習」、「訓練」,而是缺乏了願意讓他們冒險和放手玩樂的機會。

小時候,我們都會在屋企樓下的遊樂場玩,有時會碰上其他小朋友,遊樂場遂成為一個讓家長孩子聚頭的小社區。今時今日,我們的遊樂場又在什麼光景? 我們的孩子喜歡在那裏玩耍嗎? 

康文署的資料顯示,在新界區(除將軍澳外),有鞦韆的公園非常有限,即使在大區,例如:沙田、北區及屯門公園也欠奉。這固然因為鞦韆要較大空間,有足夠位置才能供小孩搖擺,因此擺放遊樂設施時,自然要有所取捨。這,也許是實用主義者所作出的建議,但明顯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得出的結論。

屯門公園將會在年底重新開放,成為一個加入全新「共融遊樂場」概念的公園。(Playright Children’s Play Association FB圖片)

早前參加了一個建築相關講座,提到屯門公園將會在年底重新開放,成為一個加入全新「共融遊樂場」概念的公園。(下星期的文章可再談「共融遊樂場」這概念) 這遊樂場的設計是以Playright 和UNICEF所舉辦的設計比賽中的得獎作品作為建設藍本,不但結合了學生組及公開組的優勝設計,主辦單位更廣邀教育界、社福界及家長給予意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落實最終定案前,諮詢了重要持份者及真正用家——即小朋友們的意見。他們透過名為「小小遊樂場專員」的培育計劃,集思廣益,在最後階段加入了「鞦韆」,這個原本在兩組優勝作品中都沒有提及,但孩子們一致地認為需要的遊玩設施。

曾在公園見過不少孩子在遊樂場瀡滑梯後,選擇反方向爬上滑梯,通常家長的即時反應是阻止,我也不例外,因生怕發生意外。但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行動是想表達,現有的瀡滑梯不夠好玩刺激,他們想要另覓玩法。在千篇一律的不滑膠梯上,孩子可能只是想平靜地用創意表示抗議,而不是刻意想不跟規矩。在香港的公共遊樂設施中,真正好玩又夠高的滑梯,可能就只有香港公園的那條4米滑梯。

「玩」、「遊戲」,本來就是可以讓小朋友天馬行空的事, 也應由兒童話事、由孩子去決定怎樣玩,在基本安全的情況下,我們要做的,是提供機會讓兒童自由、自主地玩。下次跟孩子上遊樂場時,不妨多聽一點孩子的心聲;也希望設計公園的人,更多以孩子的角度出發,讓遊樂場內的孩子能真正遊樂!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