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全球唯一爸爸照顧BB時間長過媽媽的國家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雪糕妹妹自一歲開始,語言大爆發,開始講得較多說話。當然,也只是在牙牙學語、會說單字的階段,但起碼會說的單字多數也帶有意思的,例如:見到書會叫Book、看到狗會叫WowWow。雪糕開始說話,其實二、三個月前就開始,第一個會說的字,是沖涼時常常把玩的鴨仔Duck,然後第二句會說的話便是「爸爸」。

這幾個月,她已經學會叫家中每一個人的名稱,懂得叫「嫲嫲、爺爺、婆婆、姐姐」,甚至會指着家姐叫「雪雪」,卻等了很久也還未聽到雪糕叫我一聲「媽」。終於在前兩天,她向我送上這份聖誕禮物,開口叫我「咪咪」。

雪糕妹妹自一歲開始,語言大爆發,開始講得較多說話。(Hello Bonnie 國際親子台Facebook圖片)

我也曾跟沈爸爸開玩笑式投訴,明明他不見得跟孩子特別親近,為什麼兩個囡都是最快懂得叫他呢?當然身邊的媽媽朋友都會安慰我,這跟「爸爸」兩字的音節及發音有關,孩子還是心底裡最愛媽媽。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自然希望孩子跟自己親近。媽媽作為育兒上主導的角色,是很根深蒂固的觀念,剛完成這學期功課的我,看到近年不少地方的親子文化逐漸轉變,媽媽一定比爸爸投放較多時間在孩子身上?似乎不再是定律。

OECD 的報告指出雖然媽媽在大部分國家中,仍然是主要花時間在照顧幼兒的那一位,但畢竟父親與母親的距離拉近了 (尤其在美國、意大利等地),而芬蘭爸爸更成為全球首個爸爸照顧孩子的時間超越媽媽的國家。雖然只是短短8分鐘的差距,但背後意義重大。

(OECD圖片)

這個改變,芬蘭政府所推行的家庭友善政策應記一功。首先,芬蘭政府給爸爸的侍產假是九星期 ,這背後的訊息代表,當局認同爸爸在嬰兒初生的日子,同樣擔當很重要的角色。(芬蘭的媽媽則享有四個月的產假)在此之上,夫婦兩人可共享另外五個月的侍產假,不限父親或母親來那一位領取。這些假期結束後,爸媽其中一人更有權選擇保留現有工作及職位,在家照料小朋友直至他/她孩子三歲,這三年間每月政府都會提供津貼。這些政策背後一方面體現了政府的思維,同時也展現了社會的多元,認同擔當主要照顧者的角色,不一定只有/可以媽媽。

雖然上有政策,但實際的社會風氣才是關鍵。以日本韓國為例,單看政策,父親的侍產假在兩地也長達一年,但我們很少會認為當地鼓勵爸爸在家庭中參與孩子的照顧,而現實是當地的爸爸也絕少使用此「福利」,關鍵在於當地的家庭文化差異及社會風氣不盛。日韓爸爸們都認為,請了那一年的侍產假,會影響他們的事業發展。

芬蘭政府給爸爸的侍產假是九星期 ,這背後的訊息代表,當局認同爸爸在嬰兒初生的日子,同樣擔當很重要的角色。(視覺中國)

相反,在北歐國家,社會風氣逐漸形成,爸爸參與照顧開始成為常態。也許爸爸們也是時候看看瑞典的《爸爸學》(Papalogy),了解一下當代雙職家庭的分工理念,共同為對方的生活質素負責,因此是一同參與家庭的照顧、家務及勞動。

社會風氣和文化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畢竟水滴石穿。即使先進如芬蘭,在2006年,也只有40%爸爸會領取侍產假,但到了2013年,當地超過80%的新手爸爸也會欣然進行此放假安排,所以芬蘭的初生小寶寶,大都享有不少Daddy Time,對有初生嬰兒的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大喜訊。

看來芬蘭不止聖誕老人負責派禮物,當地政府也樂於帶上聖誕老人的袋子。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