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來稿】你家中的書櫃,有多少書是「裝飾品」?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每次到書展或書店,都看見大家一車一車的購入書籍,真是學富五車。但是,我真的很好奇,買這麼多的書,真的看得完?大家家中的書櫃(在香港,有位置放書的奢侈行為),到底有多少書是「裝飾品」?其實書店的銷量,是否只靠旅遊或考試練習來支撐?自畢業、工作或有孩子以來,大家有多久沒有看過書?

我詢問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源於一次和外籍教授傾談大家對學習的看法。他們發現,香港人有一個習慣,就是畢業後就不用再閱讀。相反外國的同學,大都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畢業後仍持續閱讀。為何兩者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從教育制度分析。回想我們這批七、八十年代出生,在香港的公開考試制度培育下,已漸漸把閱讀和讀書掛勾。在中學時期,因應付公開考試,同學會鑽研多本教科書及參考「雞精」,例如甚麼最後一分鐘、考試天書等。老實,看過的人都知道,一分鐘是看不完的,但我們依然樂於花費大量時間,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

至於平日的課外閱讀,對大部份學生而言,若功課不是讀書報告,真的沒興趣「做」給老師。(留意,是「做」不是「看」。)讀過中學的都明白,讀書報告的精要在於頭三頁及尾三頁,外加簡介,足夠完成一份「讀書報告」。正正是公開考試的訓練,我們學會「讀書」。例如我們明白閱讀理解必定有標準答案,歷史只看考試的部分(三國除外,因為遊戲太吸引)。

在香港的公開考試制度培育下,已漸漸把閱讀和讀書掛勾。(視覺中國)

所以沒有考試時,我們就不用「讀書」。日子有功,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都是目標為本。出來工作以後,由於工作很忙,便有更多不「讀書」的理由。而且讀書對工作沒有實際利益,所以要找一個理由給自己去讀書,真的很困難。

到底我們缺少了甚麼,令我們不愛閱讀?

其實這問題,反映了我們一直未有愉快學習。愉快學習的重要原素,源於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喜悅(Happiness)和意義(Meaning)。就如大家最愛看旅遊書籍,就是一個愉快學習的經驗。由於要規劃行情,大家會早早閱讀旅遊書籍。

因應行程需要(Meaning),大家會看到不同景點的簡介而可增廣見聞,同時為自己即將出發及找到目標地點而興奮(Happiness)。旅遊書籍正因滿足上述兩大要求,所以大賣特賣。可是,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閱讀是有意義但不喜悅的,因為我們把閱讀、讀書與考試掛勾。對大部分成績中游的同學而言,閱讀是痛苦的過程。因為「讀不熟」,理解不足,就會以分數反映出來。而部份成績好的同學,亦非因喜歡及感到有意義而閱讀。因此,在目標為本的考試下,我們確實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請為孩子建立閱讀的空間

閱讀就是享受喜悅(Happiness)和尋找意義(Meaning)的過程。如果同學們已被課程排得沒有私人空間,而我們又把閱讀視為考試學習的工具,叫人如何享受閱讀的喜悅呢?我認為(又要帶頭盔),要培養同學閱讀習慣,真的不要再用口號、課業、閱讀課等手段來推廣。曾上過閱讀課的「你」,捫心自問,在限時限刻的閱讀課中,真正能享受閱讀的時間有多少?

相對而言,我們要做的,是釋放時間給同學,在課餘時間找出自己喜好的書籍。如果得到師長或家人的協助,就同學個人的喜好提出一些有趣的書籍,對個人對學習都有好處。

仍記得多年前有一位初中學生,他很想成為飛機師,我留意到他借閱飛機歷史及簡介的書籍。細問之下,原來是家人推薦的書籍。這位同學成績一般,但最近與他會面,得知現在真的在澳洲學習駕駛飛機。雖然我不肯定他是否能成為飛機師,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家人為他建立閱讀的空間,亦因為閱讀所以成就了他。到今天,他仍有閱讀的習慣,雖然書的數量不多,但至少不是書櫃裡的「裝飾品」。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