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不要令孩子成為Bubble Wrapped Kid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早兩三個星期,第一次收到雪雪老師的電話留言,當下我竟然心跳加速,一來生怕有什麼意外發生,二來擔心雪雪是否在校內闖了什麼大禍。
後來知道只是小事一樁,不過這件小事卻令我反思作為家長,我們應如何好好「放手」。

Getty Images

當日雪雪看見其他年齡較大的小朋友在玩滑梯,很想參與其中,但她的確未能掌握爬滑梯的技巧,故老師鼓勵她先自己嘗試,大人從旁看管,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她跌倒了,跌倒時還咬破了一點咀唇、流了一點血。老師這一趟電話,一方面是怕我是「怪獸家長」,回家發現雪雪受傷了,會大興問罪之師;二來亦希望我們明白,在安全的情況下,總要讓孩子冒一點險,他們才會跳出安舒區,突破成長。

Getty Images

跌倒後 孩子反而學會新技能

前幾天,我到學校接她放學,雪雪一見是我,就拉我到遊玩區,向我表演一次如何爬上滑梯,她當然不知道老師跟我曾就「滑梯」有過對話,但我很清楚她的舉動想自信地告訴我,這是她新學會的一項「成就」。

自從雪雪出生,我的心情起伏本能地緊貼着她每個動作,不過孩子也總有獨立的一天。育兒是一個漫長又充滿掙扎的放手過程,由剪掉臍帶的一刻開始,她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但不是每個父母也捨得放手,故近年不斷出現「子女保護主義」趣聞,例如:大學要辦「家長講座」,父母會代子女向上司/公司控訴工作繁重等。撫心自問,這些舉動是保護了,還是破壞了子女的發展呢?

很多人愛看「海底奇兵2」(Finding Dory),我也不例外,但我更愛Pixar在片頭的小動畫《Piper》。故事中的小Piper畏水,小時候只會「飯來張口」,及後在Piper媽媽鼓勵下,克服恐懼,一步一步學會欣賞水世界及自行在海邊捕食,這個關於放手讓孩子成長的溫馨小品,相信很多媽媽也有共鳴。

從沒跌過 只會更易受傷

我眼中的雪雪也是一隻小Piper,她的平衡力一直欠佳,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一開始時過份保護她,誤將她變成了bubble wrapped kid。她身邊總有厚墊或有人包圍左右,在家從沒有試過跌倒會痛的滋味。當她初到學校時,也以為走路時跌跌撞撞不會有事,故她從不會留心看前面的路,總愛自顧自走;更不時向後倚傍,她理所當然以為後面一定會有人全方位保護她,故上學之初,她常像個大冬瓜般跌倒,我看在眼裏當然心痛,但更明白,「長痛不如短痛」,她早一點明白走路要靠自己,總比一直倚傍着別人好。跌過幾次後,她漸漸學懂要有「危機意識」,向後挨之前,至少會先望一下,後面是否有人/東西承託;向前走路時,起碼會留心觀察會否撞到其他人/物件。

過份保護孩子,只會將他們變成 bubble wrapped kid。

孩子要獨立 先要家長肯信任 

幾年前 Jason Mraz 來港演出,一眾Fans 為之瘋狂,女Fans尤甚,朋友當時甚為頭痛說:「女兒只得 11 歲,怎可以讓她一個人去機場睇 Show? 」最後,她也被說服讓女兒跟幾個同學自己去看演唱會。她女兒由開始計劃、儲錢、買票,到跟媽媽談判,安排交通,看演唱會並安全回家,過程中,其實要處理很多問題,更要學會找出解決辦法,這次歷程,被女兒形容為One in a lifetime experience。滿足,不單止因為能見偶像,更是因為獲得家人信任!

Getty Images

另一個小故事,發生在快餐店。兩個家庭,都是一個家長帶着兩個讀小學的孩子,先來的一家人坐下,小孩七嘴八舌要漢堡包要兒童餐,爸爸把他們安頓好,重覆一次他們要吃的東西,就去買食物。

另一家人坐下,小朋友也是吵着要這要那,媽媽問:

「妹妹,你去看看想吃的開心樂園餐要多少錢?」
「21蚊呀,媽咪。」
「家姐,這裏有 50 蚊,你計一計是否足夠買兩個餐,再加一杯咖啡呢?」
「唔…應該唔夠錢。」
「好,那我多給你 10 蚊,你倆負責去買。」

過了不久,兩姊妹捧着餐盤像走鋼線一樣,滿足又戰兢地走回來。

「我大個仔啦!」這幕經典廣告再次浮現在腦海。你,又會是哪個家庭呢?

放手,就是由一點一滴的信任開始。孩子能走得有多遠,視乎我們願意冒多少險!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