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最好的設計 最好的幼稚園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要做一間受大人小朋友歡迎的學校殊不簡單。
Hello Bonnie
資料圖片

雪雪剛完成了第一個學期的Playgroup,我亦參與了第一次的家長日。早前在《不要令孩子成為Bubble Wrapped Kid》時提過,雪雪的平衡力一直欠佳,經老師提點,我們放手讓她在安全情況下跌多一點,現在情況總算有明顯改善。她的老師們都很用心,不時製作上學日誌,盡力令我們這些雙職家長能分享到小孩子的課堂點滴。趁放產假,我便帶雪雪上學,了解一下她近來在學校玩些什麼。

早前她已成功挑戰的「滑梯」和「水喉」,近來校園加入了沙池、通心粉池及小朋友掃把地拖,所以近來雪雪經常弄得滿身泥沙。起初她見大人們急忙幫她清理衣服,她也變得一弄髒了就望向我們,後來,大家都放鬆讓她盡情去玩,她就忘形地投入沙堆中了。

面對各種新玩具,孩子感覺興奮,但家長卻反應不一。有家長告誡孩子,沙池是禁地,因為會弄髒衣服,又怕玩沙時會不慎弄入眼睛。那通心粉池呢?有人認為此舉浪費食物,不應鼓勵;至於大受歡迎小朋友的掃把地拖,因為會引發孩子在家亂玩掃把,也有機會被禁。這樣看來,要做一間受大人小朋友歡迎的學校殊不簡單。

讓小孩學懂冒險的幼稚園

早前在FB分享了Takaharu Tezuka (手塚貴晴) 在京都的TED talk,這所東京 Fuji Kindergarten 有「最好的幼稚園」之稱。它的好,不在於強調兩文三語(或更多語言),也不在有助升讀一流小學,而是在於它的用心設計。Tezuka是這所幼稚園的建築師,講座中他分享到建造這校園的構想。

這幼稚園由一個橢圓形屋頂作主軸,下層是有蓋活動空間,跟外邊的自然環境完全打通,天台(即是屋頂)就是讓小孩你追我逐的活動空間。值得留意是,建築師分享到因着跟校長的對話,才促成這些大膽的嘗試。校長提出:

「學校能不要欄杆嗎?只要加些網在旁邊,就可以接住跌下來的小孩了。」

這是個非常反傳統的建議,建築師與政府當局第一時間表示:「不可以。」但這建議後來卻成為了園內最受歡迎建設 ──「攀爬大樹」的藍本。

園內最受歡迎建設 ──「攀爬大樹」。(TED.com)
「只要加些網在旁邊,就可以接住跌下來的小孩了。」(TED.com)

大樹下加了網以滿足安全需要,大樹旁加了繩子當作欄杆,孩子就自由自在地在樹旁或跑或爬。網和繩與「欄」的不同之處是,前者目的是開放地讓孩子探索,後者用意是阻隔孩子面對任何有風險的嘗試。Tezuka表示,設計背後的想法就是「不要去控制他們(孩子),不要過份保護他們,他們有時需要跌倒,也需受一點傷,那樣會讓他們學習到如何在這世界生存。」

設計的成功來自建築師與校長的互動,各擅勝場。教育工作者,了解小孩子的行為和思考模式;設計者,將這些概念轉化為建築物,兩者結合就能把環境與教學連結。這所幼稚園的設計因而得到2011國際經合組織所頒發的「最佳教育建築獎」,同時亦開展了「以學生為本」的設計概念風。

製造戶外空間感 擁抱自由

近年不少國家都開始重視小朋友每天要有戶外活動時間,校園亦因此增設了更多戶外設施及活動空間。曼谷的Kensington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 ,雖然沒有Fuji Kindergarten 那麼開放,但整棟建築用上曲線設計,加上大量落地玻璃,小朋友在課室內不會感到壓迫。在炎熱和多雨的地區,不是每一天都適合到戶外,設計擅用玻璃,重視室內的採光度,讓孩子仿如置身戶外。那在香港呢?幼稚園的窗戶,很多時都舖上貼紙或磨砂玻璃。美其名是保護小朋友的私隱、不想他們「分心」,但坐在與外隔絕課室中,隱約有點坐監的意味。

曼谷的Kensington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 官網圖片
不少香港幼稚園的窗戶舖上貼紙,孩子坐在與外隔絕課室中,隱約有點坐監的意味。(資料圖片)

建築材料多樣 豐富孩子體驗

印尼 Bintaro 的 Shining Stars Kindergarten 則善用不同的建築材料,豐富兒童在觸感,視覺甚至氣味上的光譜。它用磚頭、木、水泥、金屬等材料,創造出感覺完全不同的空間,加上大量的自然光源,根本不用添加油漆或貼紙去營造適合小朋友的空間。在香港,相信很難只用赤裸裸的磚頭去建造校園。可以想像的結果是,家長會覺得這幼稚園「家徒四壁」,太寒酸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以上三所幼稚園都在亞洲,除了硬件上的設計,背後的教育理念更為重要。它們不約而同地鼓勵不同年紀的學生在同一地方學習、不設既定的課室、公共空間同樣佔校舍很大的比例。在幼稚園這個微型社區,小朋友除了在老師身上學習,還能從環境和同學身上取經,當孩子每天舉目就能望見天空,自然樂意跟身邊的老師同學分享每一個「晴天雨天孩子天」。

Tezuka在TED Talk時以此作結:

「建築可以改變世界、能改變人的生活。這,也是改變孩子生活的一種嘗試。」

致家長們,建築能改變生活,當我們樂意擁抱另一種生活態度;這是改變孩子生活的一種嘗試,惟有當我們願意放手。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