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為人父母後,還可以有「私人」時間嗎?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不少與我一同長大的朋友都在這幾年間陸續生兒育女,我們的聚會由High Tea姊妹淘變成親子樂。
為人父母後,的確少了很多私人時間,甚至有時我都不禁問自己,真的還可以有「私人」時間嗎?

父母是一份年中無休的工作,想有「私人」時間並不容易。(視覺中國)

當父母是一份年中無休的工作,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和驚喜,所以難度及開心度也屬於極高。

與好友們在差不多時間有孩子的好處是,除了有不少硬件可以循還再用,包括從未著過已穿不下的嬰兒衫、坐了沒有一個月已用不著的學坐椅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夠分享經驗和提供心靈支援。新手媽媽大都心靈脆弱,自己亦不例外,根據衛生署的資料,有4成至8成的媽媽都曾經歷產後情緒低落,通常出現在產後3-5日,包括情緒不穩、不自覺地哭、煩躁不安等狀況,幸好大多只是短暫情況。而平均每10個媽媽就有差不多2個會出現產後抑鬱症狀,通常於產後一個多月或一年之內也有機會發生。所以,媽媽的情緒健康絕對不容忽視。

雖然經歷了懷胎10月,但畢竟是在一夜間轉變成為媽媽。由那天開始,我們的生活翻天覆地,以往的瀟灑不再,凡事以BB為先,生活充滿複雜的情緒。這些點滴連凱特王妃 (Kate, The Duchess of Cambridge) 也身同感受,上周她在 Best Beginnings 的《Out of the Blue》影片發布會上致辭,分享自己作為兩兒之母,即使家中有大量人手幫忙,她也曾在產後覺得失去自信,甚至因為不懂處理孩子而覺得自己無知。在這個推廣媽媽產後情緒健康的場合上,她不諱言恐懼有時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不自覺要求自己成為100分媽咪,卻忘了育兒並沒有必勝秘笈。當上媽媽,固然值得高興,亦有很多難忘的時刻。除了與身邊的人分享美好時光,那些黑暗的日子和無形的壓力更加要找人互相分擔。唯有當我們有良好的精神及身體狀態,方有能力帶著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早前參加一個教育大學舉辦的親子講座,講者就分享到,不少人認為親子教育及育兒知識是在孩子出生後才要學的,但原來最有效的學習時間是在有孩子之先。因為孩子出世後,我們的生活節奏徹底改變,照顧初生嬰兒所需的心力和體力,令我們難以冷靜及有效地學好一項新技能。雖說父母是邊學邊做的,若能早一點了解新手父母將要面對的處境和壓力,作好生心理上的準備,有適當的期望管理,自然情緒起伏較少。

至於能協助新手媽媽走出陰霾的另一重點,就是爸爸的參與。Dr Jeffrey Dew 和 Dr W. Bradford Wilcox的研究就提出兩個能令媽媽重現歡顏的方法,首先是爸媽必須要繼續「拍拖」,這樣夫婦的關係才能保鮮,同時亦間接幫助太太適應「媽媽」這個新身份。其次是,要讓太太感受到照顧家庭上的夫婦分工是公平的。值得留意的是,只是「覺得」公平,而不是要求絕對公平。其實大多數媽媽也是十萬個樂意照顧孩子,並作為他的主要照顧者。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我換3次尿片、爸爸也必須要換3次才算公平,媽媽需要的,其實是看到爸爸願意參與(Father Involvement) 在育嬰的過程而已。

早前在《兩夫妻該如何夾手夾腳湊BB呢?》一文中也曾及,自己當年也因沈爸爸的不多參與而心生埋怨,可幸他有堅持做好第一點,不時找些「二人世界」時間與我抖抖氣、為我打打氣,沒有讓我停留在情緒低谷。新手媽媽的確有很多地方需要很多學習,也希新手爸爸不忘學習照顧產後媽媽,讓她能帶著笑容與孩子一同健康快樂地成長!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