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國際親子台】Trouble Two:一到兩歲,好孩子變小霸王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Trouble Two 」是不少父母的噩夢,一到兩歲,好孩子變小霸王。雪雪今年2月剛好兩歲,正值此「麻煩」階段,現在人家問她什麼,她也以No No No回應。
看著這個小朋友say no ,一副小大人的模樣,有時我也哭笑不得,連沈爸爸也禁不住模仿她拒絕人時的語氣神情 。

一到兩歲,好孩子變小霸王。雪雪今年2月剛好兩歲。(作者提供圖片)

雪雪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向不錯,以往無論問她什麼也好,她總是非常正面地回應,並從不說不。問她:「一齊玩好不好?」 她總會答「好」;問她:「錫不錫爸爸」也一定答「錫」;有時爸爸逗她,問她:「雪雪肥不肥? 」她也一臉自信,肯定地答「肥」。

在那階段跟她溝通的大人非常興奮,但其實細心一想,不難發現,當時的對答其實未算真正的交流,雪雪明顯未完全理解問題,只一廂情願地根據起初學會的語法回答。所以,當我問她「雪雪乖不乖」她會答乖,但當2秒後我再問「雪雪曳不曳」,她也會答曳。

正面一點看,孩子現在開始說不,也是一點進步。起碼,她的認知能力開始提高,自我意識萌牙,想要更多自主性,不想「被選擇」,因此抗拒大人的建議。跟據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psychocoial developmet theory),一歲半到3歲的孩子在這時期希望建立的是「自主性」,這階段的發展是處於「Automny vs Shame/Doubt」的危機中。他們想表達自己經已長大,雖然實際能力還是有限。不止大人面對這階段的小朋友覺得頭痕,連小朋友自己也會容易忟憎。

其實不少家長也知道這是時候要為小朋友設限,訂立界線,既然這是老生常談的課題,哪為何很多家庭也還在苦惱當中呢?著名匈牙利幼教專家Magda Gerber及她的門生Janet Lansbury就綜合以下三個原因,致令家長(或其他照顧者)沒有落實為孩子訂立規則及界線。

每當孩子出現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我們要麼就立即作出安慰,要麼就急得忘了原本想跟孩子所劃的線。(視覺中國)

  不想寶寶哭

首先是,我們都不捨得看到孩子哭,每當孩子出現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我們要麼就立即作出安慰,要麼就急得忘了原本想跟孩子所劃的線。以我們為例,雪雪是家中寵兒,作為第一粒孫,家中各人(尤其長輩們)都疼愛她,也不自覺地經常遷就她。看到她哭,全都會張開雙臂給她擁抱,然後把原本預備跟她說的東西全都拋諸腦後。

好幾次在午睡時間,我們告訴她要收拾玩具然後睡覺,很多時她都大叫No, No, No,然後開始哭鬧發脾氣。看到她不高興的樣子,於是大家又讓她多玩幾分鐘,如是者三分鐘又三分鐘,雪雪知道睡覺時間可以退讓,自然每次也以同樣手法推遲午睡時間。

  人生要設限?

坊間對Set Boundaries 也很多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只涉及安全性的課題才需要設限,亦有人認為應讓孩子自然發展,一旦定立規矩,就好像為他們的人生加了罰則。其實立場堅定,並不一定需要「惡」及「罰」,孩子可以有不同的個人發展,但同時需要讓他明白對錯及學習理解他人的感受。

孩子有時會因為我們的堅持而鬧情緒,我們可以接納她的情緒(不開心),但卻不能縱容她的行為 (大吵大鬧)。唯有當我們冷靜接招,並一致地堅持原則,她才會慢慢改變起來。

我們可以接納她的情緒(不開心),但卻不能縱容她的行為 (大吵大鬧)。(視覺中國)

  還我自由

不少人認為訂立界線會令小朋友從去自主、沒有自由,事實卻剛好相反,放任孩子有「太多自由」反而不能令孩子享受自由,有清楚界線、一切都有可預測性,既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同時亦讓孩子不會將心神停留在如何測試大人的底線上,反而可以更專注地投入遊戲,以及與其他小朋友真正交流。

最後,想跟大家再次分享雪雪與同學A的口水肩爭奪戰,原來有第二回合。這一次,雪雪又是慢了一步,同學A已帶上她心愛的豬豬口水肩,這次雪雪哭得很厲害,不斷發脾氣哭鬧,務求要得到「豬豬」才肯罷休。起初老師們也用之前提過的Sportscasting向她再說一遍,今次她卻全聽不進,只是繼續哭鬧。這一次,我們絲毫沒有退讓,最後等到同學A吃完茶點,放下「豬豬」口水肩;雪雪就立即自行拿起戴上,然後就再展歡顏,努力完成下午茶了。

雖然過程有點「肉赤」,但她總算明白有些東西是要輪流用的。也許接著還會有第三、第四回的口水肩爭奪戰,No pain, No gain。 希望這點堅持,能幫助孩子走出Trouble Two!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