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回歸廿年,我們錯在哪裏?

撰文:湯家驊
出版:更新:

廿年不是一段短暫的時間。特區的成立,廿年來風雨無間的經歷,令我們渴望能尋找到一些結論和啟示,實是無可厚非。回顧過去廿年,展望「五十年不變」餘下的卅年,不單是恰當,更可說是必要的。我們最關心的,莫過於:「一國兩制」是否完滿落實,還是全面失敗?真正答案可能往往是在這兩種極端看法的中間。但「一國兩制」尚未能全面落實,究竟是誰的錯?錯在哪裏?

從政治角度來看,或許我們不能絕對分配對與錯的責任。政治是互動的;對與錯是建基於不同觀點的,出發於個別立場的,及最終取決於個人觀感的。但錯在哪裏卻往往可以從一些事實中找出某一些端倪。在這過程中,最具諷刺性的莫過於回歸廿年那天。那天早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才在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典禮上慨嘆「區區一萬多英軍,竟然迫使坐擁八十萬 清兵的清朝割讓了香港,在中國歷史上『寫滿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以此為前提,習主席引伸出一國的重要性,更劃下了一條清晰底線,指出「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挑戰中央權力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權威,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都是對底線的觸碰,都是絕不能允許的」。雖然習主席亦同時強調在「一國」的基礎上,「兩制」的關係「應該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諧共處,相互促進」,只要不觸動底線,「不論持甚麼政見或主張,我們都願意與之溝通」。但從某些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只重一國,收緊兩制」的「明確表示」,完全聽不入耳。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典禮上,引伸出一國的重要性,更劃下了一條清晰底線(資料圖片)

這邊廂國家主席在早上正在試圖劃清「一國兩制」之界線,那邊廂在下午,民陣卻以「一國兩制呃足廿年   民主自治重奪香港」為主題,舉行七一大遊行。這正代表著中央與民主派的鴻溝所在。是否有人被「呃足廿年」是一種個人感受問題,有人持這種意見, 我們要尊重,也會嘗試去理解;但「重奪香港」是什麼意思、會引來怎樣的反應?首先,香港殖民地時代從來沒有「民主自治」,建立民主自治怎可說是「重奪」呢?更重要的是,為誰「重奪」?「重奪」的基礎在哪裡?如果這句口號被北京誤認為是為英國「重奪」香港,豈非再次挑起了習主席所言之「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如果不是為英國「重奪」香港,而香港從來也不是一塊獨立的國土,那麼「重奪」究竟是從何說起?你可能會說,算了,這只是一句說話,一種表達方式,但正正有時便是因爲一句說話,或一種表達方式,而令社會更撕裂,政治更對立。要知道民陣是數十民間組織所組成,當中包括了民主黨派的代表,民主黨派的代表拖著這樣的橫額領導群眾遊行,會給予北京一種怎樣的訊息?有沒有人想過?

回歸廿年,「一國兩制」未能全面落實的問題正在這裡。大家都說「一國兩制」同樣重要,必須予以尊重。但從中央角度,任何當民主派談及「兩制」時,均被認定為是對「一國」的不尊重;同樣道理,當北京強調「一國」的時候,民主派也必然認定是「收窄」或「漠視」「兩制」的存在,無論雙方如何解說,對方也不願,亦不肯相信北京對「兩制」和民主派對「一國」的接受程度及誠意。

為何有這些猜疑?每次提到這問題,雙方均會指出對方的言行作為不可寬恕的事實根據。我們錯在哪裏?我們雙方正是錯在這裡。當我們表達一己的訴求或立場時,我們不會顧及對方的感受,和最終可能引發出的政治後果。北京覺得有權在手,不用理會對方的感受和後果;部分港人覺得既是無權,便要製造壓力,但壓力愈大,反效果卻愈強。我們雙方也覺得面子比目標更重要,覺得顯示自己的政治力量比爭取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更重要。我們雙方永遠處於一種頑力苦戰的狀態,所以我們的鴻溝和對立只會越來越難以克服或修改。我們雙方缺乏胸襟,缺乏遠見,缺乏目標。這樣下去,我們只會永遠停留於對立面。回歸廿年,這是一個令人感到可惜和悲哀的總結。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