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風波.博評】不要圍爐取暖:要市民明白DQ是關所有人的事!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在過去的星期五,發生了有一場有趣的「社會實驗」。這個實驗的代號為DQ4,目標是測試逐步剝奪港人的政治權利的反應,具體的內容是有四位民主派或非建制派的議員,被一次過取消了議員的資格。類似的「實驗」已非第一次進行,不過規模較細一點,代號為DQ2。

結果,香港出現了十分兩極的情況,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雖然一小撮人對DQ4反應激烈,咬牙切齒,呼天搶地,傷痛欲絕,但在另一邊廂,相同時空下,卻猶如另一個世界。大部分的香港人依然若無其事,生活如常,真的「馬照跑,舞照跳」。

為了收集相關的「實驗數據」,在DQ4當晚,我特意沒有到金鐘政府總部外參與反DQ集會,而選擇到尖沙咀,來觀察一般市民的反應。與此同時,我亦透過網絡密切注意集會情況,和監察着Facebook上支持民主的朋友的反應。

在集會的現場及網上,可謂人神共忿,愁雲慘霧,不少朋友更在Facebook換上全黑的版面,以表達哀傷和不滿。可是,我在尖沙咀的商場和街頭,與及交通過程的沿途路上,均發覺市民生活如常,輕輕鬆鬆,有講有笑,別無異樣,甚至充滿迎接周末來臨的一片歡恩,很多食肆更大排長龍。總之,網上對網下,虛擬對現實,完全是兩個世界。

以上的觀察,反映了兩個互相關連的問題。第一,是很多市民不感受到DQ4關他們什麼事,因為他們沒有投票給被DQ的議員。這觀點當然是錯,因為重點根本不是在投給這六位議員的18萬票之上,而是中央已透過釋法,破壞法治中法律不應有「追溯力」(retrorospspective)的重要原則,變相建立了「事後立法」的機制,使法律由限制當權者濫權的工具,搖身一變,成為讓當權者任意妄為,秋後算賬的手段。

再有4名議員被DQ,令立法會的出缺議席由2個增至6個。(資料圖片)

第二個問題,是市民長期不明白問題所在,是不少明白的人也只顧圍爐取暖,終日活在自己的圈子。如此的互動和溝通方式,無論是積極的互勵互勉,或消極的自怨自艾,也是不喜歡去面對意見和立場未必相同的人士,放棄爭取他們的認同和支持。

這帶來的壞處多多,在自己陣營的人數不會增加的同時,也長期困於自己的主觀世界當中,減弱了對現實形勢的判斷,容易因網上世界的熱鬧和亢奮,而明明在現實世界中處於弱勢,卻懵然不知,自我感覺良好,正中當權者的下懷。

「圍爐取暖」的背後也往往埋藏了「真理必勝」的幼稚假設。以為只要公義站在自己的一邊,便不需要爭取更多人支持,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過份浪漫與天真。政治,始終是權謀與實力的較量。即使我們有道理,正義的一方也不會自動獲得勝利。政治是現實的,在現實的政治中,從來沒有邪不能勝正,只有優勝劣敗。

或多或少,以上的弱點早巳被當權者知䁱,並加以利用,步步進迫。情況一如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 所說出的一番警世名言一樣:

當他們(德國納粹黨)搜捕共產黨員時,我保持沈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當他們搜捕社會民主主義者時,我保持沈默,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當他們搜捕工會份子時,我保持沈默,因為我不是工會份子。當他們搜捕猶太人時,我保持沈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已經沒有人可以為我仗義直言了。

上述的情況,解釋了希特拉的威權國度是如何崛起,也似曾相識,和今日香港的DQ2和DQ4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次大部分市民也是選擇保持沈默,是因為不是所有議員被一次過DQ,而是每次只有少數議員被逐一DQ。其實,這可以是孤立分化,逐一擊破的策略,最後人人受害,無人例外。要扭轉形勢,反敗為勝的出路,就是突破「圍爐取暖」的框框,使更多市民明白隨意釋法和任意DQ,是關所有香港人的事!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