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有人睇,仍蝕本?壹傳媒收入不足原因及解決方法

撰文:噗先生
出版:更新:

看新聞,蘋果日報終於開始實施「外判制」,把部分美術工序外判,加上決定把壹週刊賣予黃浩,不免令人有壹傳媒江河日下之感。更嚴重的是老闆黎智英多次公開地在報章表示,在社交媒體世界中不懂得做新聞,我想,也許就連他自己,都已經覺得傳媒冇得做。

到底壹傳媒是否已經病入膏肓呢?相信很多傳媒界的老前輩,自有心中的盤算。但我作為一個搞網絡營銷的,倒覺得仍然有得做,而且情況並未如想像般惡劣。

壹傳媒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恐怕就是廣告收入不足,蝕錢見紅。但其實想深一層,這個廣告收入不足的問題,是可分兩個層次去解決的。

第一,目前網上廣告的收益微乎其微,尤其對壹傳媒這種規模大、成本高的傳媒來說,壓力自然極大。但其實,雖然廣告收入不足,努力開源又有何不可?從社交營銷的角度看,蘋果日報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社群,而且忠誠度頗高,只要好好利用這個社群,要獲得額外收入其實是有機會的。而這正是我相信壹傳媒仍然大有可為的原因。

也許就連壹傳媒本身,也太低估蘋果日報app的價值了。我想,絕大部分使用智能手機的香港人(以及台灣人),都有安裝蘋果日報app,而且使用率極高,幾乎每日都用。對很多科技公司來說,一個每月活躍用戶(MAU)非常之高的平台,絕對是夢寐以求、可讓公司迅速發展。偏偏蘋果日報app卻就是老老實實地播新聞,沒有發展讓公司提高盈利的其他服務。

舉個簡單例子,在蘋果日報app內加一個類似淘寶商城的購物平台,讓讀者看完報道後可以直接去購買;甚至加入訂外賣的功能,同UberEat爭生意又得唔得,不要忘記飲食男女也有一群忠實讀者呢?我想,當日大家開始用Wechat時,也絕不會想到今天她會變成全中國人的電子錢包吧?

讀者,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成是app的使用者。目前,這群使用者對壹傳媒的貢獻,就只有他閱讀新聞時提供的點擊率。而壹傳媒就把這些點擊率透過廣告客戶,轉化成收入。但想深一層,利用這些使用者直接賺錢,不是來得更有效嗎?

作為app或網上服務的開發者都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推出一項新的網上服務,系統開發成本並不一定是最高,要找到用戶,即所謂「上客」,才是最難最花成本的部分。從他們的角度看,若有一個app可以讓他們依附,令他們的平台可以直接走入全香港人的手機中,我想,他們可能開心到睡著了都會笑醒。

故此,壹傳媒可以繼續做好新聞,目的就是要更多人看,更多人用他們的app,從而為新服務尋找更多潛在客戶。在廣告收入不足以填補做新聞的成本時,這是否值得考慮的方案呢?

不過,據我曾在壹傳媒任職的經歷,負責開發app及網上平台的部門Next Media Interactive(NMI),這些年來同樣面對裁員減人手的問題。我一直相信,一家成功的網上媒體必然是內容、廣告及技術的結合。若NMI的同事都走光了,又怎能支撐得起壹傳媒在網絡世界發展下去?

蘋果日報app就是老老實實地播新聞,沒有發展讓公司提高盈利的其他服務。(Google Play)

蘋果日報的第二個問題,是沒有為自己產生的內容找到最大的廣告價值。大家可以做個簡單實驗:在蘋果日報app內隨便尋找一則副刊新聞,看看這則新聞的內容,是否與那個頁面的廣告有任何關連?若果沒有,那就代表這篇報道並沒有有效地協助廣告客戶尋找潛在顧客,價值就自然不高了。

在現今的資訊科技下,要做到在內容上配對合適的廣告,從而令廣告更加有效、接觸到更多潛在顧客,其實已經十分容易了。目前很多廣告公司,都有發展所謂「Programmatic Advertising」的平台,透過追蹤內容的關鍵字,從而決定是否在這則內容上落廣告。因為這決定是根據廣告客戶預設的指令進行,所以過程可以快到少於一秒,讀者瀏覽內容時是幾乎察覺不到這宗在背後進行的廣告交易的。然而,據我所知,幾年前蘋果日報的確曾考慮開發這種自動廣告平台,但至今仍未有推出。

今天我看蘋果日報的網上廣告,發現不少仍是由Google廣告平台向他們提供,壹傳媒從這些廣告中賺取到的收入其實是少得可憐。她之所以會這樣做,只是因為她自行售賣的廣告不夠多,不足以完全覆蓋所有點擊率,所以只有把部分找不到廣告客戶的廣告位賤賣予Google,賺取聊勝於無的收入而已。

這代表甚麼呢?就是蘋果日報生產了太多內容,多到有部分要賤賣,甚至賤到無法彌補生產這些內容的成本。於是,Google變了大贏家,壹傳媒做了蝕本生意。

當然,據我理解,因為蘋果日報的政治取態,很多與內地有業務來往的企業,以至廣告公司都拒絕在壹傳媒的平台上落廣告,直接導致她的廣告收入跌至紅線之下。但若管理層把它作為失敗的主要借口,卻顯得不負責任了。壹傳媒空有一個非常龐大,大得讓我們這些social marketer垂涎欲滴的社群,卻無法透過這個社群賺取可觀收入,甚至落得要賣仔的下場,實在情何以堪呢?

所以,若壹傳媒真的能從黃浩手上收到三億元,請利用新思維去投放這筆資金吧,這家最受香港人歡迎的媒體,是仍然有得救的。而Cut Cost炒人接書外判,以至認為做facebook好過做內容這類邏輯,在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是行不通的。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