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波鞋街重建——集體回憶也是一種價值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顏汶羽(青年民建聯主席)

市建局在旺角波鞋街的重建項目再起爭議,重建時說好的空中花園、體育名人館等再次消失了。市建局近年的幾個重建項目,在筆者眼中也是用着重建的名義,變成一個又一個的地產項目,漠視了本身的定位和功能。

按市建局網頁顯示,市建局有四個功能:「加速重建發展,去舊立新,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促進及鼓勵復修殘舊的樓宇,並致力保留地方特色」、「保育及修葺具歷史或建築價值的樓宇,並致力保留地方特色」及「更新舊區,促進經濟,改善環境,造福社群」。

可是,從近期市建局的決定來看,這四個功能逐漸消失。取消了需求主導計劃,何來「加速重建發展,去舊立新」?如何「促進及鼓勵復修殘舊的樓宇」?灣仔重建項目消失了喜帖街的檔戶,換上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致力保留地方特色」?

灣仔重建項目消失了喜帖街的檔戶,換上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致力保留地方特色」?(資料圖片)

每個社區對該區生活過的市民來說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如果在社區更新或重建後,這些情感仍然可以保留,才是真正成功的「保留地方特色」。面目全非的重建,並不是市建局應做的事。波鞋街的精神是類聚定律,與運動相關的產品也能在此找到、買到,市民可與店主有商有量,談談波經,找下絕版波鞋,或到球場大展球技等等,而非單單是運動產品商店般簡單。

市建局在重建的同時,應要保留該社區的特色,他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份情懷和精神。社區更新,也可以留住那份感情,灣仔藍屋的更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保留具地區特式的小商戶外,更有機制透過面試去了解新進的商戶是否認同和體現藍屋精神。

市建局要贏回市民的支持,就要重新認識自己的職能,反思現時的工作作風,如何真正的「保留地方特色、更新舊區」,如何學習藍屋保育般。不是盲目追求租金和利潤,既要居民生活環境改善,也要保留地方特色。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