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港獨爭議.博評】民主論述應直面異見 中港生毋須二元對立

撰文:李永政
出版:更新:

中大民主牆的紛爭再次點燃中港矛盾,儘管這一次「內地生」本不應該成為事件焦點。今年開學初因中大校園民主牆出現港獨相關海報,有內地生因不滿被代表撕下海報,與學生會幹事、本地生發生爭執,觸發風波。隨後內地生用充斥表情包的海報搶佔民主牆,中大前學生會會長周竪峰「支那」言論惹火,同時,內地官媒再次製造輿論漩渦,力挺內地生、大舉抨擊港獨言行,中大校方介入譴責周的言行,使得事件發酵至今。

今次事件中,撕下民主牆海報的內地女學生備受爭議,有人稱其道出港漂心聲——「學生會也不能代表我」;有人指出內地生破壞民主牆使用規則,儘管這也是一種意見表達的方式;有人則認為內地生的行為不乏殖民的表現。在社會撕裂氛圍濃厚的時代,判斷先行是最簡單、「溝通」成本最低的做法。內地生沒有分清楚他們是拒絕被代表,還是拒絕談論和參與政治;本地生則逐漸變成逢內地生便排斥的心態。民主牆的港獨標語本是學生對近年民主運動屢屢戳敗表達不滿情緒的出口,在內地生身份的介入下,反而激發新一輪中港矛盾。

內地生沒有分清楚他們是拒絕被代表,還是拒絕談論和參與政治;本地生則逐漸變成逢內地生便排斥的心態。(資料圖片)

近年來中港生矛盾頻發,其中最引發關注的可屬2016年的兩宗爭議事件。其一為港中足球大戰引燃的民主牆筆戰,當時一句標語「Hong Kong is not China」引發「香港到底屬不屬於中國」輿論戰,這條標語蔓延在香港多所大學,包括港大、理大、城大和浸大等。第二宗爭議則是微信紅包賄選事件,來自大陸的港大研究生因在微信群發出80元紅包拉票,事件披露後激起本地生不滿。中港生的隔閡早已存在於校園中,這些事件則放大了隱而不宣的中港矛盾——公眾應該意識到,蟄伏在校園中的中港矛盾已是不可避免的社會議題。

大學本是提供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學生可以實踐政治辯論和參與社會事務的場域。然而近年來卻因中港矛盾激化,校園內盛行極化的政治氛圍、社會上本土主義抬頭,無形中扼殺了建構溝通機制的機會。本地生有心維護本土主義無可厚非,但因中港矛盾對大陸生直落標籤,抗拒文化交流,無利於自身對民主社會的論述。而內地生本因在專制社會的教育體制下被灌輸了一套國族主義情懷、受媒體和互聯網構築的資訊高牆阻隔、文化差異,在官媒長期營造的中港矛盾中對香港社會懷有戒心,更加抗拒主動了解和融入這座城市,在港人眼中更則顯麻木和冷漠。

然而近年來卻因中港矛盾激化,校園內盛行極化的政治氛圍、社會上本土主義抬頭,無形中扼殺了建構溝通機制的機會。(中大學生報 Facebook Page 圖片)

港人若要實現民主、構建民主社會,無法逃避中國因素應是社會共識。每當社會矛盾爆發,社會總會出現呼籲理性溝通和討論的聲音,但真正願意花費時間去做的人有多少?同時,在港獨和愛國民族主義的極端面向豎起的陰影下,又有多少學生的聲音會被忽略?

本土主義在全球興起的時代浪潮背後,人們傾向於在同温層取暖,媒體社群化導致人們對共同體的想像亦局限在同温層之中。只要根本立場相左,和理非的討論往往無疾而終或演變成另一種動員民意和爭奪資源,真正通過溝通打磨共識的公共討論已經愈發少見。儘管「牆外」尚存自由言論的氛圍,但不得不承認,輿論紅線已經刺破高牆,談論港獨或將成為一種禁忌。面對如此壓迫的趨勢,年輕人為何還要作繭自縛,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公開討論的空間?

無論如何,海報的作用只是口號,用數量抗衡只會顯得蠻橫,並不能奪得輿論高地的勝利和民心。於情於理,都無需加深中港生二元對立的溝壑,亦不能再忽視去對話和溝通,如果不嘗試搭建溝通的平台,可笑的表情包終有一天也會變成利器。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