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李國章.博評】仇視年輕人的人,為何可成為最高學府掌權人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上星期港大學生衝擊校委會一案審結。在法院判刑之前,校委成員紀文鳳、盧寵茂、石禮謙等都有為被告學生撰寫求情信或對事件表示惋惜,唯獨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卻在電視清談節目上以非常鄙視的語調說:「我們大學的年輕人,未能與內地生競爭。不論是獎學金、獎項,內地學生都遠遠優勝……他們說,我們不想跟你們玩了,我們要逃走,我們要獨立。這基本上就是失敗者的心態 (mentality of losers)」。筆者沒有數據或教學經驗去評論港生是否失敗者,有興趣多了解事實的讀者可搜尋浸會大學榮休教授胡燕青的文章《各有優勢,誰都不宜妄自菲薄——談大陸和本地大學生的不同》;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一位如此鄙視甚至仇視年輕人的人,可以成為香港最高學府的最高掌權人!

教育是人的工作,真正好的校長、老師,不在乎他的學歷和背景,最重要是他要有一顆愛護年輕人的心和對教育的熱誠。

2008年,三十二歲的成功投資銀行家 Jonathan Starr 厭倦了追逐金錢的遊戲,決定自資在非洲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毗鄰的索馬里蘭(Somaliland)建立一所中學,為這個飽受戰亂的國家培養年輕人,希望他們將來學有所成,能為自己國家服務。翌年,亞巴素科技中學(Abaarso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立並招收第一批學生,沒有半點教學經驗的Starr成為首任校長。學校位於首都外圍一個叫「Abaar」(意思是乾旱之地)的城鎮,學校位處荒蕪之地,治安非常差,創校初期更曾經有謠言指學校要伊斯蘭教學生改信基督教,有當地人因此表示要殺死 Starr;面對生命威脅,Starr 仍然帶領老師和學生在12呎高圍牆內的簡陋校舍上課和住宿。

「It Takes a School: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an American School in the World’s No. 1 Failed State」,講述 Jonathan Starr的創校的過程(Macmillan圖片)

環境惡劣之外,教學最大挑戰是索馬裡蘭的學生基本上是不懂英語的,但校方希望學生畢業後往美國升學,所以堅持由第一天開始就是全英語上課,學生要異常勤力才能趕上學習的需要。學校和學生的努力沒有白費,2013年開始,亞巴素的畢業生陸續考進美國最優秀的大學包括哈佛、麻省理工、耶魯等,消息傳出之後,多位畢業生成為國家英雄,甚至獲索馬里蘭總統邀請會面。

不久前 Starr 出版《It Takes a School: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an American School in the World's No. 1 Failed State》一書,講述創校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小故事:2011年夏天某一天,副校長在電話向校長匯報完校務後輕描淡寫地補上一句:「差點忘記了告訴你,剛才有武裝分子來到學校要殺你,但現在無事了。」

希望覺得港大不安全、學生代表令他覺得「好驚」的李國章有機會看看這本書 ,深思為什麼一個完全沒有教育背景的人,在生命真正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可憑着愛心和熱誠創造教育奇蹟。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