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救護日誌】父親入院,讓我看到香港醫療體系的不足

撰文:救護熊柯南
出版:更新:

近日家父因身體抱恙而於香港入住公立醫院數星期,我適逢休假回港。我因而以病人家屬的身份經歷了香港的公營醫療。不是完全滿意,但沒有作任何投訴。總括而言,我覺得香港的醫療絕對有改善空間。當然,以下內容完全基於個人經歷,未必是香港醫療的概括情況。

回港前的一個星期,父親因腹痛入院。據稱,他有發燒情況,血壓過低而且需要藥物去維持血壓。聽罷病況,我估計他患上敗血症——身體發生嚴重感染,病菌感染血液並擴散開去。據稱醫生為家父處方了多種抗生素。

入院數天後,院方要求家父卧床休養,被迫使用尿片。家父一向行動自如,自理日常生活和上班,我對這決定大感不惑。我擔心因為父親的病況嚴重,血壓過低而不能站立,便指示母親要求院方給我致電,畢竟沒有醫療知識的家母根本不懂如何向醫護人員發問。

自知醫生工作繁忙,當然沒有機會叫他們致電我這小嘍囉。我認為能跟護士們對話便好,畢竟他們也有相當知識。我明白私隱是一個考慮,所以便要求家母向病房護士說明原委,於探病時讓父親核實我的身份,再把電話遞給護士來讓我詢問病況。怎料,護士竟說電話內未能核實我的身份,還是以私隱為由而拒絕通話。

護士竟說電話內未能核實筆者的身份,拒絕通話。(視覺中國)

說實在的,家母和胞弟從來沒有帶結婚證書和出世紙到醫院探病,也沒見過有任何人帶這些文件去探病!那護士又如何核實家屬身份?病人的口頭授權已經足夠。再者,醫生還不是以電話告知家母父親的病況?我很懷疑,是因為護士工作量太繁重,讓他們養成這種推卸迴避的態度嗎?身為醫護同行,我沒有製造麻煩。向母親確認家父仍精神後,便決定回港後才作跟進。

夜半抵港,翌日便立即前往醫院。幸運地,當天值勤的護士耐心跟我解釋情況,讓我對父親的狀況有初步了解。院方卻仍未能確認感染源頭,每天仍有感染引起的發燒,但尚算穩定。另外,也知道父親因步態不穩而被指示卧床。我明白院方用意,但要一名本身行走自如的成年人被迫卧床和使用尿片,真的有點兒那個。「斬腳趾避沙蟲」,我覺得有點極端。

步態不穩的病人,不需要被「軟禁」,只需要額外的協助支援。香港的情況我不敢評論,但澳洲的醫院會先安排物理治療師替病人作評估。然後,物理治療師會教導病人使用合適的工具輔助步行。多個研究顯示,把病人拘束於床上不會降低病人跌傷的機率。相反,長期卧床卻做成身體的機能下降,延長住院和復原時間。明白到香港的資源不足,我沒有投訴質疑,卻請示護士准許我扶助家父於病房內行走。無奈,家父經過個多星期的卧床,根本不願活動……

筆者認為院方逼其父親長期卧床是不必要的。(視覺中國)

言談間,父親向我說右手腫痛,無法用力和高舉。檢查後,我估計是先前「種豆」引起的發炎甚至感染反應。家父住院約 4 星期,所用的 3 個「種豆」位置全是入院時被置入。當左手嚴重腫痛,才把它移除,並開始使用右手的「種豆」。及後右手腫痛,便把該「種豆」移除,轉為用腳掌的那個……

澳洲醫院的「種豆」需要每 72 小時更換一次,護士每天也要檢查這些「種豆」位置數次。 雖然病人可能因此被針刺更多,但卻能大大降低「種豆」位置的感染。據我所知,香港也有「每 4 天便更換『種豆』位置規定」。是醫護人員過份繁忙而沒有被強制執行?還是他們的知識不足?

我沒有為這事作出投訴,因為家父也有責任。痛楚是主觀感受,旁人無法感知。話需如此,身為護士的我也不明白,為何護士連續數天替父親注射藥物時也沒有發現紅腫。要不是家母詢問護士,只怕他們只會繼續使用這些發炎的「種豆」,製造一個新的感染源頭……

澳洲醫院的「種豆」需要每 72 小時更換一次。(視覺中國)

家父最終被確診膽管感染,可惜手術過後仍有持續發燒。感染是發燒的常因,所以家父未能出院。這時我終於意料之外的接到醫生來電,繁忙的他仍跟我詳盡解釋最新病況。

接下來也沒甚麼特別,就是多次被告知家父能出院,及後又說驗血結果異常而要繼續留醫。在我離港的晚上,家父終能出院。不得不說,他躺於病床差不多 4 星期,沒有試過落床一次。家父一心回家,當然甚麼也不理。但我經驗所知,他需要物理治療協助復康。畢竟家母和胞弟也要上班,我不知道步態不穩的父親回家後會怎樣。

我擔心的情況很快便發生……我用病房輪椅把父親送到停車場,把他扶上私家車也花了差不多 5 分鐘時間。到達家的屋苑範圍,他從私家車步往家中的數十米步距和昇降機站立的數分鐘完全是惡夢。當晚我安頓好他,然後便趕往機場……

翌日,據稱家父於家中跌倒,因痛風的嚴重痛楚而未能起來,他再次被救護車送院……幸運地,他這次被安排留醫於復康大樓進行物理治療和復康治療。執筆之日,他仍在醫院,但聽說已能於協助下行走。

其實痛風不會一晚便惡化得未能行走,我認為他出院前已有嚴重痛楚。只是一心出院,所以甚麼也沒有跟醫護人員報告。這件事上,家父當然有絕對責任。但話說回來,怎麼醫生沒有發現他卧床多天,為何不先要求物理治療的評估才安排出院?於澳洲的醫院,這是很基本的一個程序。難道,這又是香港的公營過於繁忙所引起?

面對床位不足,香港的醫護人員只能專注地讓低風險病人出院。無奈,妙手仁心和現實是相違背。家父這次的住院經歷,使我看到這繁忙的公營醫療系統有數個使人失望的地方。這些問題前線改不了多少,但管理層卻能引入不同制度去改善。增加資源,大家也懂得說,不作重覆。

看倌大概不難發現我對香港現行模式有點不認同。但平心而論,以有限的資源,非常便宜的收費,面對著這樣高的需求,其實已經不錯。這也是大部份香港政府的官腔回應。如果我沒有出走澳洲,我不會覺得香港的醫療體系有甚麼大問題。只是經歷過海外的做法,便更覺香港的不足罷了……但願香港的管理層們別固步自封,放眼世界。雖然香港醫療的性價比很高,但整體質素仍有大量的改善空間。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