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壓力.來稿】教局指設家課量上限不專業 論調似是而非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周勁倫(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召集人)

近日教育局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呈交了文件,講述全日制小學及學校家課政策的推行情況(https://goo.gl/cVEUKM),當中不少論調,似是而非。作為推動「還我真.全日制小學」的家長組織召集人,我覺得有回應的必要。

過時調查製造幻象

首先,教育局竟然引用一份10年前,即2007年的政府調查去證明全日制小學的推行達到原意!但過去一年,除了我們「家長同盟」所做的調查指出全日制落差極大外,連親建制的教師組織「教聯會」早前進行的小學老師調查,亦發現老師每週工作64.5小時,每日只有20分鐘午膳時間,九成老師表示全日制原意已被扭曲,足證現在的小學教育,令學生老師一同受苦!當時,主持發佈會的正是現任副局長蔡女士。希望她不會善忘。然而,究竟是家長老師有問題?還是教育局引用過時調查試圖製造幻象?

拔尖保底班+補習社=超長全日

另外,局方說一刀切制訂每天家課量上限並不專業,更直指對拔尖補底毫無裨益。莫非局方認為尖子和能力稍遜的學生要做更多的家課是天經地義?而且,拔尖補底的方法竟然不是利用更切合的教學方式及課程,而是必要地增加家課!據我們調查所知,只有1/7學校常設導修堂,讓學生在校做功課。其實除了完成功課,全日制原意也希望可以在增加的時數內做到輔導教學。但實情係好多學校都將拔尖補底堂,設於放學後甚至上學前。那些拔尖補底的學生是在上「長全日」,若再加放學後到補習社做功課,就是「超長全日」!

很多學校將拔尖補底堂設於放學後甚至上學前,令全日制變成「長全日」。(視覺中國)

不專業的一刀切的家課

好想多謝教育局提出「一刀切不專業」之說,因為現今普遍學校正正是每天要求所有學生做一式一樣,份量同等的家課!除非是SEN學生,絕大部分學校都拒絕根據每個學生的需要而調校合適的家課量和質。我們要求局方重新設定家課時數上限,而非一刀切規定每個學生做多少。同齡的小朋友,實際差異可以很大。在上限以下,大家可以有多,有少,有不同。若因個人需要,老師可給家課選項或家長自行補充也可。愛多做功課的可以自行選擇,但請勿一刀切的強加於人。唯有設定功課上限指引才能保障小孩子的課餘時間免被家課剝削,而可以休息、遊戲及享受家庭時間。我們相信無論甚麼程度的小朋友都應該受此保障。事實上,多年前有初小半小時及高小一小時的家課時數指引,但教育局竟然在2014年刪除,令學校可以「無王管」地無限量給家課。

我作個簡單的比喻,就算假設家課是有益而且是必須,就如維他命,但醫學界總會有一個建議攝取量,每日吸收過多反而無益甚至有害。奈何教育局對功課量沒有指引,但每科課時卻又寫得明確?究竟教育局在功課量和課時設計上互相矛盾?還是比不上醫學界的專業?!

公開全部數據勿以偏概全

原來教育局於15/16年向100間小學的700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並發現同一學校同一年級的學生做功課的所需時間,出現很大差異,由半小時到三小時不等,而就此作出結論:「功課量並非主要及唯一決定學生完成功課所需的時間。」小弟不才,但實在不能理解!既然教育局手上也有數據,不如全面公開?究竟現正小學生平均要做多久家課?這個時數是否合適?能否反映出小學全日制原意是否得以落實?請教育局不要只以兩極數字立論,以偏概全。

還我真.全日制訴求

「還我真.全日制小學」,顧名思義,我們是要求教育局兌現承諾。這些訴求都不是我們憑空胡說,而強加於教育局的。相反,這些都只是原意。我們促請教育局重新檢討及督責學校執行小學全日制之相關指引:

1. 重新檢討及制訂家課量時數上限指引;
2. 加強要求學校全面設立導修堂,確保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大部分功課;
3. 加強要求學校向家長諮詢制訂家課政策,並上網公開有關資料;
4. 加強要求學校調整時間表,依據指引安排合共約100分鐘的小息及午膳時間,確保學生在校有足夠休息;
5. 訂立相關機制,確保以上措施能在學校裡落實。

若教育指引長期沒有落實,學校可以不理,一切只是空談,淪為虛無的口號。教育局作為教育政策的設計者,同時兼負推行者的責任。請勿以「校本管理」作擋箭牌。倘若教育政策完備,理應深受學校歡迎的,請別再互相推諉卸責。

根治遠因,急救近火

教育問題環環緊扣。今天小學的問題除了是功課及全日制外,我們明白跟整體課程,以至用成績分組別優次的升中制度都有莫大的關係。而更深遠的影響更和整個學制及就業出路有關。然而,作大型教育改革和將現行走歪的政策撥亂反正並無衝突,反而,應該一同進行。每個小孩的童年都是短速即逝,時間不會停留而等人;傷害了的身心靈健康,以及因失敗的教育對下一代造成扭曲的價值觀念,更是無法彌補回轉的。請大家立刻行動,一同努力減輕功課壓力,還我真.全日制小學。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