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抑鬱.來稿】回應施永青:請先認知問題,再討論,好嗎?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Alex P

小弟文筆當然不及施永青,甚至不及另一名投稿的讀者那麼好,但對於所謂學生抑鬱症,或抑鬱症這個病,作爲一名過來人,或一名身歷其中的人,少少看法還是有的。

首先,想各位討論抑鬱症時認知的問題,「抑鬱」跟「抑鬱症」是不一樣的。抑鬱是一種情緒反應,抑鬱症是一種病。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説明,例如失業,失去至親,失戀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會為人造成所謂「抑鬱」這種負面的情緒,面對逆境,每個人情緒處理都不一樣,雖然跟「抑鬱症」的症狀類似,但實際分別很大:

1)悲傷期間,所謂負面情緒都像海浪般來襲,中間包含部份正面情緒,這是自然反應,但正常情況下,負面情緒應維持在兩週内,所謂抑鬱症,是負面情緒持續超過兩週,期間沒有感到改善或正面情緒

2)悲傷是不影響自信的,所謂抑鬱症是涉及自我厭惡的

3)上面提及的環境因素可能會構成抑鬱症,抑鬱症跟悲傷是可以重疊的,但兩者的分別將影響患者應否求助

當然,以上説的都很理論,大概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會面對悲傷/抑鬱,而悲傷/抑鬱本身未必病態,但去到病態(「抑鬱症」),時間會長,影響亦較大。以下是部份抑鬱症的成因:

1)生理科學(大腦内的化學物質失衡)

2)遺傳

3)性格

4)環境

解釋「抑鬱症」及「抑鬱」的分別後,想透過另一些例子去討論施永青及其它人對抑鬱症的理解。

施永青撰文批評大學生輪候公屋。(資料圖片)

「只是我們很快接受現實,知道有些事情是非個人能力可以改變的」

很多長輩對抑鬱症的理解都是源於「抑鬱」這種情緒,覺得因爲現時的人(成年人及兒童)的抗壓性都不及上一代,現時的環境又已經比上一代好,是現在的人太「矜貴」,才會不斷討論抑鬱症。對此,我的意見是這樣的:先説小朋友,小弟作爲人父,問心,很難認同「而家d小朋友咁幸福」這説法。小弟兒子才剛進托兒所,身邊的人已經説要他要上課要學習如何面試,否則可能考不到幼稚園。面試這概念,我應該是進大學時才初次面對,現在的小朋友3歳前要學習面試,輕鬆嗎?以前我們做完功課後可跟朋友到樓下空地踢足球,踩單車,現在的小朋友呢?功課量跟成年人工作量相約,終於完成後,要上「興趣班」——並不是自己有興趣去學,而是要配合社會要求去學,這樣,很輕鬆嗎?對不起,我不覺得。

施永青文章説

我家裡窮,平時不會給孩子零用錢;我看到別人吃零食的時候,就只能吞口水,不敢有奢望,連聖誕節同學送我聖誕卡,我也沒法回禮。我起初感到很不好過,但父親說:「同學每天都見面,不用把聖誕卡寄來寄去。」我只好接受父親的說法。
反觀今天的孩子,家長已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反而一有點不如意就會很不開心,很容易墮入抑鬱之中

這點可視作我上一個點的延伸:「我地以前窮,所以我地好早接受現實,而家d人無咁窮,不斷滿足自己小朋友物質嘅欲望,所以先咁脆弱」,換一個方式去看這件事,現時社會跟施永青眼中以前的社會分別很大,這並非一個實在的對比指標,與其整天説一代不如一代,不如認真去了解問題,認知問題才可解決問題,明嗎?

「以前」

用另外一些例子去看這個問題:越戰及二次世界大戰後,部份軍人回家後性格大變,當年的人,包括當年的當事人,也未知道,原來他們患有創傷後遺症(PTSD),軍人,比我們這些都市生活的人都能捱吧?他們的環境,應該比施永青口中的貧窮差吧?他們經歷的現實,比部份長輩認知的現實殘酷吧?但當年的人並不了解PTSD,亦不知道原來是可以治療的,是需要求助的。但他們不認爲情緒問題是「問題」。根據統計1,美國平均每天有20個前軍人死於自殺,大部份都是因爲PTSD影響。他們比我們脆弱嗎?不是,只是他們見證過更殘酷的實況而已。

美國平均每天有20個前軍人死於自殺,大部份都是因爲PTSD影響。(視覺中國)

另一些例子,對比施永青口中的「以前」,現時香港離婚率比「以前」高,根據研究,2013年香港的離婚率,是1991年的三倍,是因爲1991年的婚姻比較幸福嗎?還是因爲社會改變,大家對於「離婚」的觀念不一樣吧?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社會不斷改變,我們不應該不斷用以前的標準去跟現在對比的,這樣的比較,不公平,也不實際。

「教育」

施永青説

我讀書的時候,香港的教育制度比今天的更不合理。中學有會考,小學也有會考,學校多採用金字塔式的淘汰制,只有極少數人可讀大學,怎會沒有壓力?當時的老師不但可以臭罵學生,還可以進行體罰。若讓家長知道自己給老師罰,只會惹來同罪再罰。學生早知他們是沒有投訴機制的,唯有接受現實

同樣地,社會改變亦是個現實,以前中學未畢業可以找工作,現在大學畢業成了基本要求。應該這樣比嗎?以前的制度不合理,所以今天要求合理,有錯嗎?還是要把不合理定義成惡性循環,繼續延伸到下一代的下一代吧?與其説以前的制度比現在合理,以前的人只可接受現實,不如説以前資訊不像現在發達,所以以前只可跟身邊已知的情況比較。今天,打開谷哥便能知天下事,所以才會跟其它地方對比,認爲其它地方比較合理吧。

香港離婚率比「以前」高。(scmp擷圖)

「認定自己有病」

施永青説

現時,連心理專家也診斷他們有抑鬱徵狀,那他們就更加認定自己有病,可以「喊苦喊忽」,甚至要求停學接受治療。我擔心這不一定是好方法,因為抑鬱是會鑽牛角尖的,愈想愈覺得自己慘;不如把不開心視作閒事,找一班好朋友暢談自己的體驗,然後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生命的價值

這個說法,如果換成其它病變,你會接受嗎?「現在人比以前更容易患癌,連醫生也判斷他們有癌症症狀,這樣我認爲不好」,你可以接受這說法嗎?抑鬱症是一種病,是需要求助的。社會跟科學不端進步,説穿了,就是以前沒有這些學名,所以以前的人不知道原來情緒問題可以是病態,亦可以(甚至應該)求助。根據統計,1985年時香港的自殺率是12.8,1992年12.9,2003年(SARS那一年)18.8,2015年12.5,以前的人可能也有抑鬱症這問題,只是不懂怎去處理而已。

(csrp.hku擷圖)

作爲一名抑鬱症患者,我説這麼多的原因很簡單:希望各位明白,抑鬱症也是一種病,是需要治療,但首先要認知這是一個問題,才可找答案。抑鬱症最痛苦是:

1)可以毫無原因,突然從情緒高處跌到低點。之前提過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負面情緒,是有原因的。抑鬱症發作是毫無原因,只感覺到對世界沒任何希望的感覺,是很痛苦的

2)身邊人總覺得你在無病呻吟。你認爲施永青説的話很難聽嗎?信我,當日我第一次跟屋企人説自己懷疑自己有抑鬱症時,屋企人所説的話,難聽100倍。有時跟身邊人討論時,他們回應的話,比施永青所説的,難聽更多。

以前我地仲辛苦喇,都未想死,你咁都想死呀?
係而家個社會太富裕,所以先會有人話抑鬱症,以前d人窮,邊會有抑鬱?
自殺呢d咁自私嘅嘢,係得你呢d咁自私嘅人先會諗到

我不是對比,只是希望如果有人睇到這篇文,覺得自己身邊人有問題,或者覺得自己有問題,要求助,同時要支持。我們可以跟其它人對比很多,但不應該鬥痛苦。覺得自己很痛苦,要求助。知道自己身邊人痛苦,要在身邊支持。

備註

1.「Suicide Among Veterans and Other Americans 2001–2014」

https://www.mentalhealth.va.gov/docs/2016suicidedatareport.pdf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