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放下手機 體現一家人食飯的真正意義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Rita Ho

一年之中有幾頓飯,是中國人重要的傳統。不論甜品是月餅還是湯圓,總之這幾頓飯的精神是一家團聚。而這個精神似乎並沒有被急速的時代洪流沖蝕,至今很多企業在幾個重要中國傳統節日裏,都會讓員工提早下班,與家人做節。

剛過去的冬至,我和先生打算在晚飯後帶女兒去看聖誕燈飾,於是決定去尖沙咀星光行地庫的餐廳吃我們的冬至飯。帶着一個兩歲半小孩吃飯的情節離不開忙亂兩個字。坐下來第一件事是先將水杯、醬油瓶等「危險品」放到安全位置。然後着爸爸盡快點餐,食物來到要盡快剪細份,再一邊叫她坐好,一邊要她乖乖吃。中途女兒說要開大號,我又匆匆帶她上廁所。

一頓飯吃至中段,換爸爸照顧女兒,我開始專心吃我的飯。我忽然感到很奇怪,明明餐廳都坐滿了人,為何我們這個邊廂的三桌,就只有我們一家在喧喧嚷嚷,其餘兩桌都是靜靜的?

偷偷觀察了他們一下,其中一桌的一家三口,三人圍坐一起,焦點放在手機。另一桌有四人,雖然也是靜靜的,但他們之間的交流卻非常熾熱,因為他們正在不停地打手語。雖然我沒有看得懂他們的語言,但從他們頻率甚高的手語往來,以及各人面上看到的投入與笑容,我感受得到他們之間的溫度。

多麼強烈的反差。

與聾啞人士溝通,除了文字,一般用手語。於是,與他們相處,手和眼睛都要用來做溝通。而健全的人,有嘴巴可以講,有耳朵可以聽,所以手很空閒,眼可以很多心。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城市人,閒來無事滑動手機,似乎已經進化成一個條件反射動作。互聯網世界讓我們接觸來自世界各地大量資訊,讓我們緊貼時代脈搏,也讓我們與遠方親朋保持聯繫。因此就算不是沉醉打機,大部份城市人也愛看手機,包括我自己。作為一個母親,晚上安頓好小朋友睡覺之後,我就覺得筋疲力竭。難得可享私人空間的時間,很多時候我會拿起手機看社交平台。有時一看就是一個小時。有一天晚上,我驚覺自己在看手機的時候,其實腦袋空白而漫無目的。後來,我將這個睡前看手機的習慣戒掉。並將這一小時私人時間用來寫稿、練書法、與先生閒聊。我發覺,離開手機,讓我獲得真正有營養的一小時。

智能手機是近代偉大發明。但它十分吊詭。它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有強大的力量將人心分開得很遠。一頓冬至飯,只看手機的一家三口各自修行;忙着打手語而沒有空看手機的一桌四人則真正地體現吃冬至飯的真正意義。在旁邊看着,我吐出一句:這真是無聲勝有聲。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