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宅男、宅女睇真啲:「身心社靈」全人關顧之所需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甄嘉瑤、袁偉文

你了解「宅」一族的生理、心理、社交健康狀況嗎?身、心、社三方面有怎樣的相互關係?「宅」,會否由「心病」引起?有沒有「心藥」能幫助他們重拾健康心靈,與社會重新接軌?

父母望子成龍,反而成為人生的絆腳石

阿旭(化名)從小開始便名列前茅,有一次他在小學終期試總成績排名跌出前三名,被父母狠狠的責備了,罰他整個暑假都不能外出遊玩。自此之後,他在整個中學生涯都戰戰兢兢的勤力溫習,但學業成績卻只能保持中等水平,而且結交的朋友亦不多。最後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學,但他卻只是渾渾噩噩地完成了四年會計學課程。三十歲的他末曾做過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經驗,也甚少外出,而且很少和朋友接觸,整天留在家中無所事事。他父母十分擔心,唯有一邊好言規勸,一邊提供他生活所需。

父母心中的小公主永遠都是最美

另外,廿三歲的珠珠(化名)從小也很愛美,家人、朋友都待她小公主一樣。踏入青春期,她開始發覺得自己相比起其他女生又矮又胖,慢慢地感到被同輩排斥,於是便不想結交朋友,而且經常逃學。在她中三那年更毅然放棄學業,足不出戶,終日留在家中沉迷上網及電玩。她父母不明白珠珠為何這樣,心中既是擔心又是氣憤,但依然當她小公主,提供生活所需。

除心理及社交問題,生理健康的關顧更為迫切

據估計,香港大約有一萬八千多個像阿旭及珠珠的宅男、宅女,佔全港青年人口的兩個百分點。「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成為宅青,這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他們為何選擇成為宅男、宅女?大多數個䅁是由於長期受到種種的壓力所致,當中不乏因為童年陰影導致社交障礙,缺乏自信而不想面對社會及接觸外界,以家或睡房作為他們的舒適圈。就如阿旭自覺不能達成父母期望,而珠珠則因為自我身體意像過低,所以選擇過「宅」的生活。

「心病」很可能是主因,當一個人長期處於某種壓力而得不到緩解,很容易形成焦慮及抑鬱等症狀,有些甚至萌生自殺念頭。但大多數個案經歷一段時期的「宅」生活後,因為不需要面對原本的壓力來源,他們的心理及情緒相對比較平穩。相反,我們最近一項硏究顯示「宅」生活可以導致不少生理健康問題。長時間足不出戶,通常都是過著靜態的生活,缺乏身體活動,再加上日夜顛倒,睡眠質量指數差,以及愛吃零食這些壞習慣,很多宅男、宅女都逐漸出現超重及肥胖問題。除此以外,尤其血壓高及前期血壓高兩方面更分別錄得百分之十六及百分之三十二的高發生率,這亦可能提早增加其他心血管及慢性疾病的風險。

宅青的「身心社靈」全人關顧

現時,宅男女被歸類為隱蔽青年的一種,個案主要由社工跟進。主要針對他們的社交生活進行生涯規劃,從而協助他們重返社會,投身工作。當中如果發現有嚴重心理及情緒問題,社工便會轉介精神科跟進。事實上,生涯規劃可能要花上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有效的定立。健全的心理質素絕對有助重建個人自信心及建立正確價值觀,所以心理健康的關顧應盡早開始,如果到出現精神症狀才處理便已經太遲了。但不可忽略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及生理健康也要同時兼顧。一方面要教育宅男女明白作息定時、均衡營養飲食及保持一定活動量對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讓他們了解自己身體狀況,定期作身體檢查如量高磅重、量測血壓、血脂、血糖及膽固醇指數,如果發現不正常指數,應盡早尋求專業醫護協助。

 

【編按:作者甄嘉瑤及袁偉文分別為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副研究員及副教授】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