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呢個世代唔係咁 少年梗係唔識「愁」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少年不識愁滋味」,呢句詞句由細讀到大,唔知點解覺得呢句好順口咁。
梗係啦,少年係唔應該知咩叫「愁」。
一個正常社會之下嘅正常家庭,細路仔定少年人都唔應該要愁,而係開開心心生活,刻苦地讀書或搵自己興趣先係。

安排小朋友上堂、上課外活動,都應該畀佢地真係玩下,唔好出盡力催谷個小朋友。(資料圖片)

成日話當年 望都望呢一代冇上一代咁使愁

依家好多大人開口埋口,就會自己細個點點點,要煮飯、要穿膠花、做兼職,捱下捱下就捱到今日出人頭地……(下刪五千字)。講咁多,其實最後咪又兜個圈話你唔得、唔成熟、正廢青、淨無識玩……(又下刪五千字)。時代會進步,但好多人嘅標準,仲停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要依家啲後生仔除咗要識呢個年代要佢地識嘅嘢,更要佢地識埋五、六十年代嘅嘢。咁樣講嘢,乜好公平咩?

一個正常社會,又或者一個正常家庭,其實係應該期望社會進步,下一代嘅生活會比佢地好,最少唔使「愁」。當然,呢一代唔使「愁」,係應該答謝上幾代人嘅默默耕耘,為社會付出咁多,冇佢地嘅「愁」,又點嚟今日香港可以物質上咁舒服。但感恩還感恩,唔代表要俾人用上一代嘅標準嚟話呢一代嘅人。

(葉璋時攝)

人大咗,有自己想法,但唔代表人細就冇自己諗法,如果係咁,又何來「人細鬼大」呢句話呢。

早幾日睇新聞就講小學派位啦,各大媒體都cap同一個家長嘅講法,佢就話喇:

「(應該問緊個家長點安排仔女時間)(每星期)上六、七科,大約六、七個鐘頭。細路仔唔識辛苦唔辛苦,感覺只係家長大人覺得辛苦。」

唔俾細路玩唔係文明進步 係違反國際公約

家長望子成龍,大家都明,但使唔使去到咁盡先?係人都有感受,小朋友又好,大人又好,搵錢辛苦,上堂嗰個本身都好辛苦㗎。安排小朋友上堂、上課外活動,都應該畀佢地真係玩下,唔好出盡力催谷個小朋友。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之前已經講,兒童應該每日都應該最少有一個鐘頭遊戲時間。小朋友冇得玩,好「愁」,本身就已經係違反咗《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呢個唔係證明我哋啲小朋友幾叻,社會有幾進步,而係唔文明、違反兒童權利公約嘅體現。

以前嘅後生仔可能係愁點樣幫到屋企搵食,今日嘅後生仔就愁緊點樣保住香港、保住我地嘅文化,點樣令下一代可以有民主自由。(資料圖片)

辛棄疾當年寫詩,只係想講自己細個其實幾單純、幼稚,到老個時歷盡滄桑,體會到國家苦難、社會不穩,但無處傾訴嘅憤、悲。佢應該諗唔到成八百幾,九百年後嘅今日,首詞第一句就畀人拎嚟串人、鬧人。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細個、後生個時唔識愁滋味,只係為咗寫好首詞,先夾硬將「愁」嘅感情寫入詞內。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却道天涼好個秋。」

以前愁搵食 依家愁點保住香港

到咗老時,歷盡滄桑,做官報國但唔得人欣賞,但呢份愁緒卻唔知點樣同人講好,只好收喺心中。

辛棄疾寫呢首詞,正係南宋畀金兵入侵嘅時間,如果唔係世道混亂,少年人其實只係平淡過日,唔使識咩叫「愁」。

今日香港面對咁嘅處境,後生仔嗰種「愁」唔同以前嘅「愁」,以前嘅後生仔可能係愁點樣幫到屋企搵食,今日嘅後生仔就愁緊點樣保住香港、保住我哋嘅文化,點樣令下一代可以有民主自由。

喺一個正常社會,後生梗唔應該知咩叫「愁」,但你問下依家啲後生、小朋友,有邊個唔愁?唔愁,都唔會開心得去邊啦!成街嘅大人、家長係咪應該好好同下一代或者你哋啲仔女傾下?唔好一味淨係要話要鬧,好嗎?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