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傑出青年的終極指南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尊重年輕人選擇不同的職業和生活模式本來是正常不過。在美國創業、做Uber司機、從事藝術設計、租住loft不置業等等,在香港都不被當成主流…傑出青年,在2016年的定義,不應該是有多少的資產、多少的現金和名片上有多大的名銜,而是你擁有人脈、知識和夢想。
張景宜
要成為對社會有承擔、真正傑出的青年,其實不難。(資料圖片)

社交媒體近期熱爆的人物離不開青年新政的游蕙禎和傑青黃仰芳。一個民選議員為年輕人發聲,爭取空間做愛做的事;一個吹噓自己兩年完成按揭,用上世紀標準繼續構建舊經濟成就的所謂傑出青年。

成為金錢奴隸或廢青 只能二選一?

細看網友的討論,彷彿在香港,年輕人只可以選擇成為資本主義的奴隸,或選擇不參與邪惡體制和遊戲規則,樂得自在的廢青。從歷年的金融風暴到佔領運動,類似的討論和意見把成功和失敗的定義扭曲,只是令到千禧世代的年輕人無所適從。一堆金錢至上的中生代不停批鬥八九十後,反之,高舉公義民主新經濟價值的年輕人,樂做廢青抗衡主流價值觀。

反觀美國和新加坡等地,在共享經濟(Shared Economy)和創新科技的蓬勃發展,加上公民社會、社會企業和跨政黨合作的發展下,當地年輕人擁有的自信,對未來的憧憬和個人發展跟香港很不一樣。

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上有影響力的輿論領袖,不如多花時間與年輕人分享有用的資訊,總比終日互相批鬥來得有用。要成為對社會有承擔、真正傑出的青年,其實不難。

美國《福布斯》於2014被本港財團收購95%股份。(資料圖片)

掌握理財知識 擬定周詳計劃

筆者平日除了訂閱各大含金量高和富有趣味的本地Facebook Pages,《Business Insider》、《Bloomberg》、《Forbes》、《Economist》等都是每天必讀的專頁。最近就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分享了一個年輕人如何利用Excel整理自己的個人理財資料。相對一篇教你如何每個早上不要到咖啡店買拿鐵儲錢的短文,或者在職場不交朋友兩年供完層樓的低級資訊,外國網站都有很多優質的資訊去分享理財和投資的方法。

巴菲特和其他優秀的富豪成為富人的方法,不是天天上美國aastocks看股價、日線圖或者尋找哪隻末日輪、小道消息而致富,而是細心閱讀公司年報、分析公司概況和領導層的願景和策略再作投資。

要擁有人生第一間物業,絕非透過每日比人多做4倍、參與直銷行業賺快錢可辦得到。不論你是高中還是大學畢業,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不要申請超過兩張信用卡、盡量不要有個人負債、慢慢每個月儲錢、多找一些兼職、在目前香港樓價較高的情況下,先利用優質股票或債券獲取穩定回報,用5到10年累積首期,之後等到合適時機,選取好的地段入市。從來發達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不能實踐,需要的是周詳和謹慎的計劃。

把握不同機會 跟有智慧的人交流

香港除了有一大堆沽名釣譽的名流、充大頭的金融才俊和滿口似是而非理論的政客外,還有很多有智慧的前輩值得年輕人學習。筆者在大學時期,經常參與一些交流活動,例如哈佛學生舉辦的論壇、本地院校與海外大學的交流活動、各式各樣的師友計劃等。

一路走來,各行各業的導師有近20多位,有前美國商會的主席、前政務司長、資深編輯、跨國企業亞太區總裁等。筆者不會在八號風球約他們出來慶祝生日,也幾乎沒有跟他們合照放在Facebook宣揚,倒是每年約見他們見30分鐘,平日閒時就工作情況和個人發展簡單電郵求教。前輩願意跟虛心學習的年輕人分享成功的經驗,提攜後輩,不是希望我們在社會上換取什麼功名利祿,而是將智慧傳承,對社會有所貢獻。家中有不少的書籍都是過往交流見面時導師送贈的,這些好的前輩,不會吹噓自己如何厲害,更多是關心後輩的發展和給予有用的建議。

近年社會也高度推崇識人、交際、擴闊社交圈子的價值觀。坊間也有不少成功人士講座,青年組織活動和國情班等,筆者也樂於參與其中,但有個小建議是,不要參加太多,只揀選一些含金量高,選擇有高質的嘉賓講者的論壇,交換名片後也細心選友去發展。

世界青年創業論壇。(香港青年協會)

拋棄廢青標籤 重新定義真正傑青

政客樂於二元對立,成功的定義也被扭曲。尊重年輕人選擇不同的職業和生活模式本來是正常不過。在美國創業、做Uber司機、從事藝術設計、租住loft不置業等等,在香港都不被當成主流。

筆者非常欣賞的幾位年輕朋友和學者,好像放行家林輝、年輕政治學人鄺健銘和鍾樂偉、Graffiti大師Uncle等,也許他們不在中環金鐘上班,但他們的足跡遍及全世界。與其要被社會劃為另類,被迫自稱廢青,其實反而應該將這種多元發展和價值觀定義為新香港傑出青年的模範。

當傳統和網上媒體終日只是圍繞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白領、銀行家、醫生、律師時,媒體編輯和KOLs應該多推廣和表揚各個領域成功的年輕人,讓這個城市的九十後、千禧世代看到希望。而很多老前輩和中學老師也要慢慢理解,畢業出來Big 4拿10,000多元,或是投身政府追求幾萬元的穩定收入,並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這幾年筆者接觸到更多的所謂廢青,倒是一人身兼幾職,手頭項目多不勝數,從事非傳統行業。非專業人士,不到25歲月入5萬以上也不計其數;也有不少八十後朋友,辭掉穩定收入的工作,賺取少一些人工,參加工作假期,移居台灣、澳洲、新加坡追求夢想。

在其他國家,成功的年輕人都不會叫自己做廢青,就好好的凝聚身邊有志向的朋友,把傑出青年的牌頭奪回來。傑出青年,在2016年的定義,不應該是有多少的資產、多少的現金和名片上有多大的名銜,而是你擁有人脈、知識和夢想。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