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廸以港式英語上BBC 乃本土英語復興之始

撰文:廖詩颺
出版:更新:

朱凱廸議員遠赴英倫,受BBC訪問評論梁君彥棄英籍之事,一口地道港式英語,在全球觀眾面前侃侃而談,盡顯香港本土特色。
平時一眾官賈議員,即使未讀番書,都喜歡掩飾港產口音。但朱議員英文系出身,卻坦然以對。令人對香港本土語言興起,重燃希望。

香港人向來着重英語口音,一直以來喜歡以發音是否標準英美腔,評論別人英語高低。英國腔中,尤以牛津腔為上品,如果久居利物浦或紐卡素,沾染鄉下土語,便難登大雅之堂。而只要有人發音稍為港式,必遭鄙夷訕笑。遙想當年港女Ruby在Youtube大肆攻擊會考考官之口音,引來巨大迴響,網民至今難忘。而在蘭桂坊遇上地道港女,捲舌假扮ABC口音,也是司空見慣之景象。

近年香港本土主義興起,卻引發一場語文革命。例如書寫中文,不能以北方普通話為正宗而以港式中文為次等。所以本土主義者,一直堅持寫雪櫃而非冰箱、橙汁而非橘子水、冷衫而非毛衣、冷氣而非空調、匙羹而非勺子、宵夜而非夜宵、質素而非素質、飯焦而非鍋巴、的士而非出租車、雪糕而非冰淇淋、香口膠而非口香糖等等……

【Ben Sir:從「蝦條」講起:廣東話用諧音委婉講粗口之美】

Singlish聞名全球 國民對答自信

但在今日本土中文開始昂首闊步之際,本土英文的興起仍是毫無寸進,令人嘆息不已。

在下久居新加坡,目睹此地之本土英語發展,一直大感嘆服。在當今之世,Singlish聞名遐邇,香港人也略有接觸。但普羅港人對Singlish的認識,僅止於「You have lunch ma?」「I have la」的地步,以為與港人當年的ICQ對答殊途同歸。

殊不知,所謂Singlish的精髓,根本就不在此等le law la ma之助語詞,而在於新加坡人自立國以來,對本土英語有一種堅定不移之自信。

不少港人講英語,只要口音不純,文法不精,便會毫無自信,不是謇如韓非,就是低聲難聞。但獨立自主的新加坡人,經歷數十載之浸淫,對口音文法是否緊跟英美,毫不在意。

當你在店舖購物,詢問某貨品有否折扣,老闆會滿臉堆歡道:「Can,can!This one also can!」顯得自然不過,既清且雅。

當你在巴士上,欲往前門下車,司機會立時說句:「Behind out!」鏗鏘有力,展現無比自信。

【李立峯:Choking my air 從港產片看香港中英夾雜的獨特語言文化】

不以口音論優劣 以Konglish自豪

一直以來,學者皆謂不能以一個人的英語口音論高低。愚見以為,其實也不能以文法精準論高低。不少Singlish的對答,清晰簡潔。無論地道新加坡人,或者只懂英語的洋人,也絕對能聽懂。

香港人要發展本土主義,首先就要認同自己的口音與文法。要對自己的口音有自信,不能再祟洋媚外,以港式英語為次等。

當有朝一日,蘭桂坊港女,不再假扮ABC口音;當一眾港男,在夜店以地道港式英語侃侃而談,也能獲一眾港女青睞;當一眾官賈,能自豪地以Konglish面對國際傳媒;本土英語復興,便指日可待。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