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沒有想像中無知 民意沒有想像中保守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媒體裏周不時會出現各種國家或城市排行榜,近日又見一個。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 Ipsos 發表了全球最無知國家排行榜,香港在 40 個研究包括在內的國家和地區中,計最無知的話排行第 17,不高不低,所以香港媒體看來對此研究反應不大。
相對而言,台灣媒體和社會對這個排行榜的興趣好像就大得多,因為台灣在榜上排第 3,論「無知」只落後於印度和中國大陸。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 Ipsos 發表了全球最無知國家排行榜(ipsos.com)

社會時事非數學物理 劃一量化不容易

這個研究報告特別引起我的興趣,是因為從個人參與跨國研究的經驗來說,是很難用問卷調查去比較不同社會的人對社會和時事的知識。

如果我們比較不同國家的人對數學或物理學的知識有多豐富,會較可行,因為數學和物理學知識不因社會和文化而異。但如果我們要比較不同國家的人對文學的知識有多豐富,就麻煩很多,因為什麼是重要的或基礎性的文學知識,在不同地方不一樣。如果你要求被訪者說出一個拿過諾貝爾文學奬的日本文學家的名字,這問題對日本人、台灣人、香港人,和英國人來說,根本就是在難易程度上有差異。

研究者要設計出一組問題,其總體難易程度在所有國家和地區都非常接近,是非常困難。但如果設計不出這組問題,不同國家地區的差異,就只是反映了題目在不同地方的難易程度而已。

比較不同社會中的人對自己的社會以至世界的認識有多準確,也會碰上同樣的問題。

例如今次 Ipsos 的題目中,香港人表現最好的,是估計自己社會裏有多少個家居是由居住者自己擁有的。香港的實際數字是 50%,調查中被訪者的平均估算是 46%,相差不足百分之五。台灣人的估計則錯得離譜:實際數字是 84%,而被訪者的平均估算是 50%,相差 34%。但這代表香港人真的比台灣人特別認識自己的社會?抑或只是這題目碰巧觸及了一個對香港人來說較為容易估算的領域?

比較不同社會中的人對自己的社會以至世界的認識有多準確,也會碰上同樣的問題。(iStock)

題目影響排名 今次排第一 下次排最尾

當問卷題目可能在不同地方的難易程度不一時,也代表着只要換上另一組題目,那些排名就會出現變化。事實亦的確如此。

Ipsos 其實在 2014 年就已開始這個研究。當時只有 14 個國家,美國計最無知排第 2,南韓排第 3。2015 年再做,換了另一組題目,共有 28 個國家,美國排第 24,南韓第 28。即是說,計最認識自己國家和世界,美國排第 5,南韓排第 1。美國和南韓在 1 年內由最無知地區之一,變成認知最準確地區之一。然後,美國在 2016 年又變回最無知第 5 名。這怎麼可能?最合理的推論就是題目的影響很大。

所以,大家也不要以今次的排名來取笑中國大陸,中國在 2016 年排最無知第 2 名,但在 2015 年第一次被納入研究時,在 28 個國家中排第 25,即計最認識自己國家和世界排第 4。這些排名,就像大家一起玩一樣不講究技巧的遊戲一樣,今次贏,下次輸,不代表什麼。

認知不一定是現實 但認知影響行動

不過,如果不計較排名,Ipsos 這份研究報告在個別問題上所得出的數字,頗有參考價值。其中我覺得較有趣的,是香港人對 3 個道德議題的認知。

調查要求被訪者估計自己的地區中有多少百分比的人會認為同性戀不道德,在香港,從過往調查研究得知的實際數字是 32%,被訪者的平均估算是 49%。亦即是說,香港人印象中的民意,比實際上保守很多。同樣地,香港的被訪者平均估計有 34% 的人會認為婚姻以外的性行為不道德,實際數字只有 23%。被訪者又估計有 50% 的人會認為墮胎不道德,實際數字只有 33%。在 3 條問題上,情況都是一樣——民意沒有人們想像中保守。

香港人印象中對道德議題的民意,比實際上保守很多。(資料圖片)

在社會心理學和民意研究中,以上的現象叫多元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定義是人們私底下都不信服一個規範(norm),但卻以為其他人都信服這個規範。兩年前新傳學院一位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就是研究香港人在中港關係問題上的多元無知。

不少學者喜歡研究這個概念,因為它可以影響民意和政策之間的關係。有時,一個社會中跟某議題相關的政策,在社會文化已經轉變後長期仍沒有改變,可能就是因為多元無知的影響。當大家以為現有政策背後的價值和規範,仍然是其他人信服的東西時,大家就沒有動力或甚至不敢推動政策轉變。

Ipsos 的網上簡報,用特大字體強調「perceptions are not reality」,認知不一定是現實。但如果要將認知和現實分開,我們就要留意,人的行為和決定,其實都不是基於現實,而是基於對現實或準確或不準確的認知。就像電影《讓子彈飛》的結局一樣,認知轉變,人的行動就轉變。所以,從對人和社會產生實質影響這一點看,認知到頭來也就是「現實」的一部分,值得研究者去關注。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