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香港人指自己「還算快樂」,這個數字有多可靠?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每年聖誕至農曆新年,應該是大家最頻繁地互祝快樂的時節。但祝願是一回事,實際上香港人快樂嗎?

陳焯煇攝

之前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國際市場調查機構Ipsos發表了一個全球最無知國家排行榜。文章強調那排名不太可靠,但研究亦有些值得參考的發現。其中一個引起我興趣的發現,是40個國家和地區的被訪者都「嚴重地低估」了社會上人們的快樂程度。其中,香港被訪者對社會上人們快樂程度的認知,計最不準確的話,在4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行第二。

不過,這結論其實不一定站得住腳。具體地說,Ipsos要求被訪者估計,自己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在一個調查研究中,會有多少個百分比的人說自己整體上「very happy」或「rather happy」。香港被訪者的平均估算是28%,即大家估計,少於三成香港人會說自己快樂,但「實情」卻是89%香港人說自己快樂,相差超過60個百分點。

相信很多人看見上一段的數字都會感到疑惑:在2016年的香港,真的有接近九成的人說自己整體而言快樂?不是說香港人一定很不快樂,只是接近九成這個數字也似乎有點誇張。到底這個代表「實情」的數字從哪裏來?

來源:https://www.ipsos.com/sites/default/files/2016-12/Perils-of-perception-2016.pdf

問卷用字的偏差 足以影響結果

答案是,數據來自大型跨國學術研究World Values Survey,而看看World Values Survey的問卷設計,我們就會大概知道問題在哪裏。

在World Values Survey中,問到被訪者是否快樂時,答案選擇有非常不快樂、不太快樂、還算快樂,和非常快樂。2013年的香港調查中,只有23%說自己非常快樂,66%說自己還算快樂,加起來就是89%。不過,這裏出現一個比較研究逃避不了的麻煩問題,就是翻譯:「rather happy」和「還算快樂」,會否有些微妙差異?更重要的是,World Values Survey的答案選擇沒有中立選項,被訪者不能說「一半半」或「不算快樂也不算不快樂」等。在這情況下,很多人說自己「還算快樂」,是可以理解的。

World Values Survey的做法本身並無不妥,問卷設計者的確不一定要為被訪者在所有問題上提供中立選項。問題是當Ipsos要求大家估計有多少人會在一個調查研究中說自己快樂時,並沒有講明該調查研究不會給予被訪者中立選項。你告訴我一條題目的答案選擇是支持或反對,要我估計答支持的人有多少,跟你告訴我答案選擇是支持、中立或反對,要我估計答支持的人有多少,我的估計當然很不一樣。

快樂與否 難用一條問題得到可靠答案

話說回來,我從來都認為調查研究用單單一條問題問人們快樂不快樂,可靠度不高。幾年前大陸中央電視台做了個「你幸福嗎?」的報道,記者尋訪基層老百姓,問他們:「你幸福嗎?幸福是什麼?」坦白說,無端端被問這個問題,可以如何反應?結果,有位被訪者不願回答,然後在記者追問時回應了一句「我姓曾」──普通話中「姓」跟「幸」同音,而當年央視還算有點幽黙感,把這段訪問播了出街。

同樣地,突然接到電話調查,訪問員問你是否快樂,你的回應會有多可靠?

不是說這種問題不能問。若用同一條題目長年追踪,那些「快樂指數」的起跌,應該是有現實意義的。但既然問題和答案都較抽象,詮釋的空間就比一般民調數字更大。例如什麼才叫「還算快樂」?我想,「幾快樂」當然是「還算快樂」,但覺得自己「無穿無爛」也可以算做「還算快樂」,甚至若一個在逆境中的人懂得如何調整心情,苦中作樂,他也可以答說自己「還算快樂」。

就像同事朱順慈在暑假時出版的一本小說,名為《自由之方》。裏面的角色,有備受生活壓迫的女性、跟女兒關係不太好的老人家、在事業和感情上都有點落泊的「流動中醫」、醫術高明但被制度排斥的奇人,個個看似都不如意。Donna在序言中,也明言小說談的是香港的「病」,書中看似濔漫著一種憂愁的社會氣氛。但其實老人家心知女兒對她不錯,女兒自己有個像樣的家庭,流動中醫在做自己喜歡做的東西,奇人總算是身懷絕學。如果小說裏出現一個民調專家,問幾位主角他們是否快樂,他們也可能會思前想後,然後答說,自己其實也「還算快樂」。

Ipsos的研究報告強調,認知不等如現實。「他人是否快樂」固然是個認知問題,但「自己是否快樂」其實也涉及認知,而且還要加上人們選擇如何表達自己。香港的被訪者評估說28%香港人感到快樂,89%香港人則在另一調查的某組答案選擇中說自己還算快樂或非常快樂,哪個數字更貼近「現實」,很難說得準。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