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熊本熊而不是獅本獅或龍本龍?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我近年都有在現場觀看花車巡遊表演……當熊本熊及Hello Kitty、Keroppi等出現時,大家感到很興奮,頻頻舉起手機拍照,這令我想起,香港甚至是中國有什麼角色可以走出世界?
李兆波
熊本熊在日本國內外均受歡迎。(熊本熊Facebook)

每年的大年初一,香港會舉行花車巡遊,其實花車的數目不算多,也不算吸引,除了是兩個主題公園以及個別別出心裁的花車外。不少人也會注目於有特色的表演隊伍,如來自歐洲、美洲、南韓、日本等地的。

我近年都有在現場觀看花車巡遊表演,電視亦有直播,也會轉播往海外,有些人表現得很興奮,有些覺得有時候有點沉悶。我發現海外人士對富東方色彩如舞龍舞獅最感興趣,今年的巡遊有舞龍,也有舞獅,但舞的那條龍不太明顯,而香港人、內地人以及台灣等旅客對日本文化最感興趣,當熊本熊及Hello Kitty、Keroppi等出現時,大家感到很興奮,頻頻舉起手機拍照,以及大聲地說「那蛋黃哥的氣球很得意啊」,這令我想起,香港甚至是中國有什麼角色可以走出世界?

其實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不少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甚感興趣,但對比起熊本熊、Hello Kitty、蛋黃哥等,似乎是遜色了一點,這不單是創作的問題,而是如何包裝文化產品。說實話,熊本熊只是出來跳一跳、轉一轉身,不少人已感到相當快樂。

熊本熊的出現能帶給不少人快樂。圖為去年牠到熊本地震災區探望災民。(朝日電視)

中國人的龍與獅也帶給人歡喜,但流於短時間,表演過後、節日過後便沒有了。日本的文化產品影響卻深遠得多,日本的卡通人物不止是人物,它包含了電視、電影,以及其他商品,如熊本熊可以轉化成不同的文具、公仔、水果、米等。反觀中國的龍與獅,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派別。只是龍與獅,自然帶不起話題,熊在日本、台灣有很多款,但熊本熊代表了熊本縣,而不同的日本卡通人物也以不同形式出現,到處可見,偏偏中國人、香港人的龍與獅,無論是在時間或地域方面,影響力均有限。

要令香港出現如熊本熊、Hello Kitty等有威力的卡通人物不是沒有可能,但需要持續的產品、創意及謀略。曾幾何時,麥嘜麥兜風行一時,而老夫子在香港及台灣也無人不識,只是與國際化仍有一些距離,商人有好的創作,還要政府的支持。

政府藉以宣傳香港的飛龍標誌。(香港品牌官網圖片)

還記起香港有飛龍的標誌,自2001年至今政府仍然以飛龍來宣傳香港,但有多少人會因為飛龍想起香港?更多的人會因為熊本熊而想起熊本縣。這個飛龍標誌只是一個標誌,市民未必認同;熊本熊卻是經過當地的作家及設計師的創作,及政府支持下的產物,當地市民自然較認同及樂於見到熊本熊。

香港的飛龍只出現於政府或政府相關的活動,認受性不高,甚少見到相關產品,市民的意見也參差。即使是標誌,亦只是標誌,沒有加上活力,只是死物。如能轉化成cute的公仔、貼紙;在機場、車站歡迎旅客;在亞洲金融論壇中參與剪綵;在渣打馬拉松中起步;在美食車旁品嚐美食,而不是像蘇局長那麼嚴肅般穿上西裝試食,便可如熊本熊部長般有身分、有職務。更重要的是要換掉這認受性不高的標誌,找另一位「大使」如cute仔龍、馬或獅子代表香港。

期望香港在將來可以產生一些像熊本熊的獅子與龍等,而且是特定的那種,而不是像現時那樣無特定的外表或個性,但這點看來正是中國人、香港人的死穴,怪不得人家有熊本熊、蛋黃哥,我們卻沒有獅本獅、龍本龍。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