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路牌.來稿】道路字體的謎思:不要忽視中文字體的可讀性

撰文:邱益彰
出版:更新:

人在異鄕總會感到孤獨,不過有一個地方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是例外。
也許你第一個想到的地方是吃喝玩樂俱全的日本,或者是音樂文化深得港女心的南韓,不過我的答案可能讓你失望了。

香港可說是前英國屬土中,保留得最多英國現代標準。(視覺中國)

文:邱益彰(「監獄體再現計劃」發起人)

每當有朋友到英國旅行或留學,他們除了分享英國Clubbing的樂趣外,也意外地發現英國給他們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但究竟是什麼原因令他們感到親切,卻欲言又止說不出話來。

香港曾經是英國屬土,承傳英國特色比其他英聯邦國家還要多。譬如澳洲、紐西蘭,雖然道路保留靠左行駛的通行方向,卻基本上都是採用美國標準;小至路牌字型,大至路口設計。香港可說是前英國屬土中,保留得最多英國現代標準,例如香港三腳插蘇、地鐵軌距、電話標準等,當中道路、交通基建少不免都是根據英國標準。

不少人或者發現香港的「前白後黃」車牌(BS AU145a 標準)承傳自英國,「前白後黃」用處是因應駕駛者在大霧天氣情況下,透過照射車牌而得知前面的是對頭車還是同一方向。

相信不少人聽過,香港路牌的字體是來自英國的 Transport,也是我最感到親切的字體。假設路牌排板和字距太闊或太窄、資訊過多,亦會影響駕駛者閱讀。Transport 可讀性非常高,當駕駛者高速駛過的時候,可以瞬間看到路牌帶出的資訊。但不說不知, Transport 本來是拉丁字體,用在英文字體可謂相當完美,用在中文字體上卻是反效果。

在回歸前,香港一向重視英文而輕視中文,在路牌上亦能淸楚看出「英文在上,中文在下」。以前香港政府純粹跟隨宗主國決定,採用 Transport,並無考慮過中文的可讀性。幸好當時路牌上的中文採用無襯線體(如黑體),並非帶有襯線(如宋體);帶有襯線當然不適合高速駛過的駕駛者閱讀了。

帶有襯線的,不適合高速駛過的駕駛者閱讀。(作者提供圖片)

1963年,日本明神高速道路通車,當時路上的標識系統採用了「公團文字」,一種普遍民衆覺得兀突的字體,原因是省略了繁複筆劃,字體太過正正方方,嚴重破壞漢字優美。實驗證明,駕駛者以時速 100 公里,在 100 至 150 米內的 6 秒能夠淸楚接收路牌資訊,反映「公團文字」不符合日本政府文部省的標準,不過其特點與 Transport 一樣,成功提高可讀性。

可惜,日本於2010年開始逐步廢除「公團文字」,改用 Hiragino 黑體,但由於字體被過份簡化,反而造成閱讀困難,本末倒置。

1963年,日本明神高速道路通車,當時採用了「公團文字」。(作者提供圖片)
2010年開始逐步廢除「公團文字」,改用 Hiragino 黑體,但由於字體被過份簡化,反而造成閱讀困難。(作者提供圖片)

不少網民指摘政府放棄Transport路牌,不過以筆者理解,有關決定並非政治原因。在靑嶼幹線通車時,路牌開始轉用綠色路牌標準;正當路牌由人手製造轉為電腦製作,則採用電腦字體 Arial 或 Helvetica。採用 Arial 和 Helvetica 不特止,間距和行距卻是十分「是是旦旦」,令人慘不忍睹。其實自從2010年, Transport路牌重新「復活」,例如在屯門公路擴闊工程出現的路牌,已經轉回有關字體。重新使用 Transport 固然是好事,但當局更應該考慮,目前採用的路牌中文字體(全眞粗黑)的可讀性問題。

可能有人會說,當局是否應該重新採用「監獄體」?其實監獄體在可讀性和美觀方面,不一定比全眞粗黑好;製作監獄體亦祇是單純從文化保育角度出發,所以香港更加應該設計一款可讀性高而又美觀的路牌中文字體。

早前我接受報章訪問時,提到Arial及Helvetica兩種字體的線條,比較合適使用在文書上,使用路牌上會讓駕駛者看得比較吃力,建議運輸署盡快全面用回「Transport」字體。據我哥哥所說,他一位在運輸署工作的朋友表示運輸署看到報導後,該署已立即派人手跟進有關問題,反映該署反應快速。

興建大型基建的同時,政府亦不應忽略道路相關標準;由道路設計,以至路牌上的字體都應予以重視,市民能在舒適的路牌下安全駕駛,才是最重要。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