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話譚仔好好食所以被收購嘅,知唔知丸龜兩年前買咗乜?

撰文:李聲揚
出版:更新:

又係講個小故事開頭。
在東京的港人朋友,早排在Facebook分享一張cap圖,引嚟好大迴響。張圖係1983年嘅動畫《筋肉人》。重點:片中34年前嘅一碗吉野家牛肉飯,盛惠350円。朋友再去樓下望,而家碗牛肉飯,大細差不多,賣緊380円。
34年嚟只係加價9%?錯了,應該係冇加過。因為日本早排開徵咗8%消費稅。

34年前吉野家牛肉飯,價錢同今日幾乎一樣。(作者提供)

10億算啲乜 大家樂都值150億

第二日,就有丸龜製麵(其實係母公司TORIDOLL)收購譚仔嘅消息,震驚幾百萬人。巧合?當然時間上只係巧合,但其實兩個故事都仲有啲關係。

丸龜收購譚仔,引嚟好多討論,可以經過幾個階段:普遍第一反應係唔多信,某真正KOL仲以為日本經濟新聞老吹,話人哋公司澄清咗冇咁嘅事(而其實上市公司當然只能話「未有定案,一切以官方公布為準」,下午就出正式公告確認了)。唔相信嘅原因?當然係「天價」10億(港紙,下同),而又忽略咗10億真係唔係咩大錢——大家樂嘅市值係150億。

到官方公布譚仔一年賺過億之後,10億收購就似乎唔貴(大家樂一年先賺5億左右,市值150億呀下),重點就去到「原來譚仔咁好賺」。而又忽略咗香港地向來都係低檔餐飲(大家樂大快活翠華等等)最賺錢,高檔餐廳反而蝕錢(創業板有一大堆)。

一大輪討論值唔值,講譚仔成功之道,以及各種改圖crossover產品,全部都係着眼於畀人買嘅譚仔。似乎比較少人討論一樣嘢——點解係日本公司買?你諗下,成件事如果係中資收購,討論又會好唔同。

點解丸龜會買譚仔?好唔好食都係其次(使唔使在瑞士銀行鎖起個湯底秘方?),主要原因,就係日本仔太多錢,冇定洗。係買方好想做海外併購,多過譚仔好想賣。

日本海外收購潮已持續多年

日本公司周圍買嘢已經持續幾年,今次就機緣巧合遇上譚仔。堅持話譚仔好好食「所以」人哋收購嘅,建議你去開歐洲食一次Wok to Walk。我食過,同Wok to Walk相比譚仔直頭係天上美食,但呢間嘢一樣係丸龜母公司兩年前買起咗。

Wok to Walk難食過譚仔N倍,丸龜母公司一樣收購。(Wok to Walk FB圖片)

除咗Wok to Walk同譚仔,丸龜母公司仲有其他海外收購,公司網頁一早有中文(簡體字,sorry)韓文英文版。但區區10億買譚仔,在日本唔係咩大新聞。日本公司呢幾年好積極走出去,最轟動嘅當然係孫正義嘅軟庫(Softbank)收購英國晶片公司ARM,用咗……2500億(港紙,下同)。唔講銀碼轟動,另一單好具象徵意義嘅,係日經新聞社(Nikkei)收購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作價100億。Sony亦都用咁上下銀碼,買返不少人嘅集體回憶Sony Ericsson。 其他例如麒麟(Kirin),朝日(Asahi)等等港人熟悉嘅品牌,亦收購咗不少海外細牌子。 

點解日本公司呢幾年咁多海外收購?就同文首講嘅吉野家故仔有關:零通脹,甚至通縮。劉鳴煒嘅「去少幾次日本」論被萬人圍插,大把老嘢都睇唔慣新一代一年去幾次日本。問題係以前去日本就好貴,而家除咗機票平過當年外,你發現日本好多洗費仲平過香港。除咗匯率因素外,仲有就係日本本土嘅嘢根本冇點加價,三十年前你阿媽去係咁嘅價,而家都係咁嘅價。舊年赤城乳業(Akagi Nyugyo)嘅雪條,25年嚟第一次加價,要出埋道歉廣告通知消費者,社長帶埋員工鞠躬道歉(可惜冇露出胸部)。加價幾多?60円加到70円。

赤城乳業為雪條加價10円鞠躬道歉。(網上影片截圖)

除咗通縮外,日本仲面對人口老化。咁當然全世界都面對人口老化,不過日本除咗人口老化外,仲要面對人口萎縮。日本嘅人口已經連續7年下降,有預測話去到2060年,會由而家1.3億跌到9000萬不夠,而到時40%人係65歲以上。當然講咁遠嘅預測好難好準,但日本受老化同人口下降雙重考驗,就冇乜人會反對。 

人口老化又萎縮,又通縮,人工又冇得加,內需當然係極其疲弱。年輕人冇人工加,買唔起樓,唔係個個變晒宅男,但就好多變晒冇乜消費欲望,日日食七十一,着老豆老母嘅舊衫。好多文章都分析過呢類現象,本人就不再充日本文化專家。內需唔掂,咁公司邊度搵增長?當然可以靠遊客,但唔係所有公司都可以,於是唯有向外打主意。

日本面臨人口老化及人口下降的雙重考驗。(視覺中國)

海外收購 旨在有得加價

但,又話通縮,咁錢何來?本文提過日本公司有錢冇地方洗,事實就係日本雖則經歷「迷失十年」(有人話係迷失廿年),但最受害嘅係新一代,老嘢依然積埋唔少錢,睇日劇或日本電影就知。同樣地,日本企業亦好多現金在手,而家日本企業嘅現金有近3萬億(3 trillion是也),而超過一半上市公司係冇負債嘅。日本股市近年表現幾好,上市公司更加容易印公仔紙cap水。日本亦長期低息,借銀收購話咁易,銀行恨不得你借多啲。對,中資公司一樣多錢,收購一樣可以好狼死,但大陸內需強勁,做餐飲年年有得加價,相對地冇咁迫切要海外收購。

仲有一點,就係基於種種文化或其他原因,日本公司在海外收購上,一路遠遠落後歐美同業。特別係在新興市場,佢哋插旗不多。而家又正值中國同印度好積極走出去(當然有政治原因),日本公司當然就急起直追。而日本政府背後亦好支持海外收購。點支持?主要係在會計政策上,容許收購嘅開支慢慢攤長去消化之類。呢啲咁悶嘅嘢就唔多講了。

本人唔係成日幫襯譚仔,唔知加價有幾密。但觀乎大家樂大快活太興等等年年加價甚至一年加幾次,照計譚仔加價能力都幾高。一邊係可以年年加價嘅米線,另一邊係34年加唔到價嘅牛肉飯,日本公司投資去邊,其實好易估。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