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8.博評】從天安門廣場到公民廣場

撰文:陳淑莊
出版:更新:

Netflix最近播放紀錄片《Joshua: Teenager vs. Superpower》,記錄的是黃之鋒的社運經歷,螢幕裏都是我們熟口熟面的人物和地點,紀錄片出現了六四屠城的畫面,還出現當年《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的封面標題「北京大屠殺」和「浴血」。

今天我們再提六四,要麼被老左土共指責為「逢中必反」,要麼被本土派譏諷為「大中華膠」。電影記錄香港新世代社運,扣連到六四屠城,美籍導演Joe Piscatella應該不是逢中必反,更說不上是大中華膠,他只是想表達一個現實問題: 香港是在向北京爭取民主。

對我而言,悼念六四是出於最簡單直接的人性,因為看着無辜平民被強權鎮壓,自然覺得義憤填膺,希望向受害者伸出援手,或者表達支持。我遊布達佩斯時會去House of Terror Museum憑弔死於納粹德軍統治下的猶太人,遊布宜諾斯艾利斯便去聲援五月廣場母親,這種不分國界追求公義的決心,比甚麼民族大義更令人堅持下去。

所以今年我仍會去六四燭光晚會,因為天安門母親仍受壓迫,點點燭光是對她們的精神支持;也因為許多維權律師仍然被失蹤受威脅,譴責中共暴政是對他們的隔空聲援。更重要的,是告訴那個滿手鮮血的殺人政權:即使你今天變成強國,但世人不會忘記你的惡行,終有一天要你償還血債。

筆者去燭光晚會,是要表達人民不會忘記當年的惡行。(美聯社)

《Joshua: Teenager vs. Superpower》前半段記錄黃之鋒反國教之初,寂寂無名的他在街頭派傳單時受盡白眼,學民思潮街站又屢遭警察騷擾,他以為這場運動寸步難行,最後奇蹟般號召到十幾萬市民到來聲援。我自中學時代幾乎每年出席燭光晚會,記得有幾年冷清得三個足球場也坐不滿,但自六四廿周年後,奇蹟地連草地都擠滿了人。

這些出席燭光晚會的人,也許真有愛國的大中華膠,相信有不少像我一樣只為堅持是非黑白,但其實大家目標不同又有何不可?香港人悼念六四廿七年,本來就是一頁揮之不去的本土歷史。當我們仍然享有悼念的自由時,便應該好好珍惜,今時今日維穩機器不斷扭曲歷史、指鹿為馬,傳承六四真相便成為我們的責任。

今晚維園見!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