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點滴師語(3):相信順逆都是緣份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藝術教育專題】點滴師語(三﹞相信順逆都是緣份,好心情才會讓你看到好風景  關朗曦x李曉華對談
撰文:Pluto
再愛一件事也好,當你天天面對著它,加上現實的限制和考驗,難免會陷入樽頸或低潮。從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的關朗曦(Matthew)和李曉華,憶述最初懷著熱情,報讀創意學科、投身創意工作,期間有快樂也有迷惘,「雖然是做著喜歡的事,但有時忙亂到一頭煙,根本沒空閒思考時,就會忍不住問自己:創作本來是怎樣的?」感性的曉華笑說,理性的Matthew接續,「假如藝術家未能處理好內心的疑惑,又怎能去分析宏觀的世界議題?」
唯幸朗曦和曉華為「憧憬世界」攝影計劃(TOE)擔任導師期間,從團隊和學員的身上給疑問找到了答案。他倆指出,跟不同人相處時,留意到無論資深如導師,或青澀如學員,其實各有各難唸的經,也各有各自強之法,所謂「困境」乃人生常態。由此兩人逐漸想通,順逆都是緣份,懂得轉換心境,方可邁向另一境界。所以面對各樣轉變,包括TOE邁向最後一屆,來年將與同伴分開,獨自探索藝術的新挑戰,他們無所畏懼,「旅程很漫長,稍為休息一下、或換一條軌道,說不定也會看到沒想過的好風景呢!」

M:Matthew
H:李曉華

既是藝術系畢業生又是TOE導師,過來人經驗加上教學觀察,令你們對本地藝術教育有何感想?

H:2010年入讀浸大藝術系,喜歡概念性和攝影課程,也愛思考藝術的本質。後來延遲一年畢業後,以助教身份參與TOE,再轉當導師,不敢說經驗豐富,但有切身體驗。

記得我修讀的視藝科,是轉制前最後一屆,跟DSE課程稍不同,現今考核強調學生的作品集和藝術評賞,出發點是好,想透過專題研習讓大家表達己見,但開題是配套上提供的教學素材和內容,未必完全足以給學生打好理論基礎,加上評分要求高、功課量大,變相成了學習壓力,令大家急於滿足評審要求,限制了想法。至於大專的藝術課程,偏重職業和技術導向,忽略思維培訓。以上情況連結,將藝術教育推向功利化。我不時問:「學藝術所為何事?學校讀完藝術,日後做不關事的工種,是何樣光景?」個人認為,藝術教育的意義,不只為求職,而是讓人去獲取「創意的思維」融入生活,了解自己更是花時間的修練,斷不是考個試、讀幾年可完全掌握。

M:本身有讀寫障礙,中學時被父母安排到英國讀書,不算了解本地學制,直到回港入讀浸大藝術,才感受到兩地差異。英國高中氣氛如大學般自由,不會用你讀的學科去定義你是誰,舉例,我讀攝影,又喜歡生物和地理,同時報讀了,沒覺得不妥。因為外地人相信知識互通,終極目標是去建立一個人的獨立思考和生活模式,不只為「搵工」;但香港人就覺得「咁唔啦更」,認定你讀什麼就要做什麼。教TOE時,我看到中學生的迷茫往往來自那個「模」,聽過不少人說「我想讀視藝,不過什麼什麼,所以放棄了。」多可惜?

學習由生活而來,藝術也不能脫離生活,凡事若得一個標準答案,生命未免太乏味。所以在浸大上完Ki ﹝黃淑琪﹞的課堂後,發覺理念接近,畢業後就隨她加入TOE學行政兼做助教,像試過跟「懷愛會」辦大自然藝術攝影等,上年更放下行政部份,直接轉當導師,想做多一點,行多一步,陪學生探索創作。

滿懷熱情的你們,可有遇到符合期望的教學事例?​

H:近來不時回顧自己想過什麼、做到什麼。譬如今年是最後一屆,好想帶領學生在「照片」外,多試點不同物料去開闊想像。記得2016年做最後作品,有學生想用廁紙打印風景畫,正路都會打退堂,但他和同學們卻好投入,學校沒合用的打印機,就天天放學過浸大校舍借機。我陪著大家,十幾個人圍住幾部機密密試,中間試過「Jam紙」、拆機不斷重印,搞大輪才成功。過程好「癲」又很開心,難得每個人知道想要什麼,又堅持去嘗試和互助,旁觀他們的成長,也激發我遇到困難,不敢輕言放棄。

M:我最深刻也是這一年。當時展覽要求學生嘗試用書冊呈現作品。對沒做過印刷的中學生既新鮮又困難。他們沒有喊辛苦,還很有創意、細心去設計、選材、編撰作品集。記得用廁紙印風景相的同學,所做的書冊不但裝幀別出心栽,也讓人看到其思考脈絡,那份認真和專業,可能大學生都未必做到。對我來說,靚不靚已是其次,看到大家在有限資源中,盡力發揮創意,好滿足。

有期望,難免有失望,這幾年有出現過疑慮嘛?​

H:最困擾的是「攰」吧。在TOE得著很多,但太忙碌,難免忽略了家庭。上堂聽學生分享將生活融入作品,就會內疚:「我多久沒跟家人好好吃一餐飯?」繼而自責未能管理好生活,更惶論將養份轉化為創意,或去教導學生吧?來年TOE暫停,或許是讓我去重新規劃個人生活的時機。

M:一個人無空間思考,很難推進創作的深度。這幾年,我忙於行政和教學,也缺少時間構思或落手創作, 有時口裡叫學生找靈感,自己行動上也沒做好。既不夠說服力之餘,自問觀察力、思考力也弱了。待TOE完結,想抽空重啟個人的恆常創作。

似乎藝術家的創作跟生活,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這會否是你們想給TOE團隊或學員的建議?​

H:管理生活,探索內心,了解世界,環環相扣。記得楊秀卓老師的論調有意思,當中大意:想看多點創作者怎樣理解世界,指的不只是抽象的內心世界,還有真實的外在世界。這啟發我思考,一個人太往內尋,會沉澀於自我;只談大社會,沒獨立觀點,會流於片面和空泛。怎樣兼顧兩者發展的平衡,是我未來要學習的功課,也值得同路人參考。

M:這概念說得好。近年學界推行通識,要求學生做藝術評賞,由作品分析社會,然而,礙於學科提供不足相應的知識基礎,未必人人有能力處理。像有學生畫了一堆政治人物,好看是好看,但無個人觀點;或談藝評,沒個人立場,結果落入既定的評審要求,跟大圍的主題或畫風說空話,間接規範思想。如果日後有幸再參與TOE,我想嘗試將TOE的彈性,更緊密地融合學界模式,各取所長,讓學生對內建立品味和興趣,對外也整合出獨特的世界觀。

關朗曦(Matthew Kwan), 六歲開始觀鳥,熱衷攝影以及大自然,2012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2013年加入「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畫擔任項目助理,至2017年開始成為計畫的藝術導師之一。現為自由藝術工作者,主力關注自然及藝術教育。
李曉華,1991年出生,2014年畢業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每天被瑣碎和無厘頭的事物吸引,時而停下觀察或舉機拍攝。喜歡看漫畫和網絡上的有趣圖片,欣賞每位作者在圖像上的思考邏輯。現專注影像創作,亦著迷於攝影的時間性和真實性。從前覺得相片會說謊,現在認為它只是呈現作者心中的世界。

「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網站: http://toe.org.hk/
IG: www.instagram.com/toe_photography_education/
Facebook: https://bit.ly/2vCgU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