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 2300g不等於2.3kg 是老師錯了嗎?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網上流傳一份小學功課,學生在答案欄將2300g寫成2.3kg,結果被老師以課程「未學」為由,打上一個大交叉。圖片在網上廣為流傳,不少網民指摘該名教師思想迂腐、不懂變通。然而,香港社會追求標準化的風氣深種,在這事件上,要反省的除了是該名教師外,還有一眾家長,以至各界人士,不然我們的下一代在一個事事要求「標準答案」的教育制度以至社會環境下成長,實難以在瞬息萬變、追求靈活變通的世代立足,也難以為香港開創將來。

圖片來源:名校secrets

盲目追求標準答案 教育機械化

無可否認,從考評角度看,標準化答案或能令評分更公平,能夠排除評核時的主觀因素,在部分科目或許適用,惟一旦矯枉過正,也會扼殺學生的創意、解難能力。就如今次學生只是將2300g寫成2.3kg,竟然被評為答錯,正正反映一些人以僵化的態度、盲目地追求機械式的標準答案的風氣。相信對不少適齡學童的家長而言,對這鼓標準化的學習風氣感受更加深。

其實政府不是沒有嘗試改變這個情況,早在回歸初期,政府便已推出教育改革,要學生「學會學習」,以至於後來主張「求學不是求分數」,目的是要學生對學習內容作深入反思,而非囫圇吞棗,甚至為追求標準答案而對課程內容不求甚解。至於近年推出的中學文憑試,部分考卷的考題也傾向開放式答問,例如近年的中文作文卷,就多次出現開放題,讓學生自由發揮。

求學不是求分數? 標準化思維根深蒂固

然而,縱使教育改革經年,社會上追求標準化的風氣,卻仍根深蒂固。教師追求標準答案,也許是出於教學上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思維固化,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能否培訓出具創意思維的學生?

更令人憂心的是,標準化的思維,還深植於社會各界當中。舉例說,縱然教育局對試題進行多番改革,以防補習社為學生提供公式化的訓練,補習社卻仍具一定規模,補習風氣仍然興盛。可以說,學生報讀補習班的目的,或許是補充課堂的不足,但更重要的原因,似乎是要取得考試「貼士」,無論學生以至家長,都對這些善於「貼題目」的補習天王趨之若鶩,從這個角度看,香港社會上仍受這種標準化的思維所障。

天虹小學學生研發的「水母機械人」,利用魚缸泵的動力,在水中製造旋渦吸入垃圾。師生曾將作品放於西貢海域試驗,但發現海浪的動力太大,作品可再改進。(廖潔然攝)

科技創意新時代 知識要活學活用

這情況絕不健康,過去在這種機械式的標準化教學下產生的學生,或許能夠成為社會上的一口小螺絲,日復日年復年地做刻板而要求高度標準化的工作,這種標準化教學風氣或許適合工業化時代的香港。然而,隨着國際間的創科產業、文創產業大行其道,只懂得事事追求標準答案的香港人,對這些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可依的新興產業,就顯得難以適應。香港若缺乏這些有能力擁抱未知的新時代的人才,最終只會落後於人,難以在這些產業趕上形勢,就算再多建幾個科技港、科學園,也無補於事。

對於這問題,市民大眾自然要好好反思,政府亦不能坐視不理。過去,教育局曾推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教育改革,卻未見成效,也被指是徒添師生壓力。教育局的問題在於提出政策指導時,未有顧及現實狀況,最終令政策淪為空話。現時,有部分學校主張活化教學,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頗受家長歡迎,政府何不為這些學校提供更多支援,又或是推廣其經驗予其他學校參考,以實績逐步改變一些學生、家長、教師對標準答案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