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推動社區新聞一小步 將成民主進程一大步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互聯網普及令社交媒體的用戶增長迅速,在過去一年主要社交媒體的新用戶人數每天增加近 100 萬,而近日Facebook和Google先後宣布調整有關在網頁上顯示新聞的政策,改變本地和社區新聞的呈現方式,希望使用者能夠多關心身邊的事。兩間互聯網公司相繼作出類似的舉動,可見社區新聞愈來愈受重視,亦成為民主發展關鍵的一步。

互聯購公司隨用戶增加  發展社區新聞頻道

隨著非洲的互聯網逐漸普及,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聯合公布,全球互聯網用戶的人數已經突破 40 億大關,超過全球人口76億人的一半。Facebook在第四季內活躍用戶共14億人,按年增加14%,其中13至17 歲的新註冊用戶增加了5%,而65 歲以上長者的增幅則達20%。

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聯合公布,全球互聯網用戶的人數已經突破 40 億大關。(網上截圖)

近年智能手機和流動上網的價格愈來愈低,單單在去年就有 2 億人首次擁有流動裝置,全球人口中也有三分二人擁有手提電話,而當中有過半屬於智能手機,令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夠上網,甚至分享資訊。市民漸漸地開始當起「公民記者」,揀選貼近自己生活的題材寫成民間報道,於自己的部落格或社交媒體的平台上發表,成為社區新聞的一種。

朱克伯格解釋當季用戶使用時間縮短,是由於公司對News Feed調整,令出現在用戶眼前的網絡熱爆短片數量減少。(路透社)

回應網絡上湧現大量的社區新聞,Facebook創辦人、行政總裁朱克伯格上星期宣布更改Facebook的演算法,將會調整用戶的動態消息(News Feed),優先推「可信任新聞專頁」訊息,提高地方新聞和有資訊性、值得一讀的新聞之優先順序,回應外界對其打擊假新聞不力的指控。朱克伯格認為,社區新聞與公民參與息息相關,有助公民建立社區,因此他也明言,要確保網站「不單止好玩,更對用戶健康以至社會有益」。

在另一邊廂,Facebook的勁敵Google同時在美國奧克蘭和納什維開始測試Google Bulletin新服務,將社區新聞數碼化。Bulletin在測試期間讓當地居民透過發佈相片、影片和文字,建立地區新聞網絡。

現時 Facebook 有不少地區群組,例如西環的群組「西環變幻時」和元朗的群組「盡在元朗」,市民會在群組內分享有關區內的大小事,多以民生為主,但這些「新聞」都不是大事,所以往往都不會被媒體報導,但Bulletin正正填補了這個空缺。Bulletin會將用戶上載的內容整合製成網頁,方便小區的居民閱讀,Google 還會按照內容的質素排列,類似搜尋引擎將網站排序一樣。

社區新聞有助推動民主  惟市民需有自主閱讀

閱讀社區新聞有助當區居民了解社區內的大小事,居民會更願意參與社區事務,幫助改善區內的居住環境,繼而提高他們在區內的政治參與,帶動區內選舉的投票率(如區議會選舉)。這無疑是一個由下而上的民主進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研究公民參與與閱讀社區新聞習慣的關係,並於2016年發表報告指,居民的社區參與、區內投票率與經常閱讀社區新聞成正比,即是閱讀社區新聞頻率愈高、對此愈感興趣的居民,就會有愈高的公民參與。而《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也認為,強大的公民媒體可帶動強大的民主政治(Strong press, strong democracy.)。可見,社區新聞的重要性不比傳統新聞低,甚至也成為推動民主的關鍵。

社區新聞眾籌計劃(fringebacker.com)

現時只有Facebook和Google開始發展社區新聞的平台,普及後或會吸引更多互聯網公司發展同樣的平台。這樣的話,互聯網公司就會成為主導社區新聞的「媒體」,市民閱讀社區新聞的內容同樣由互聯網公司主導。換言之互聯網公司會成為「goalkeeper」(守門員)的角色,但畢竟每間公司的立場不一,難有貼近廣播機構對新聞報導的中立性,他們或會制定與自己立場相應的標準去過濾違背自己立場的社區新聞。

市民若要走出這個「被動」的困局,就必需靠自己的獨立、自主性,不被社區新聞平台(互聯網公司)的框架限制,自行選取感興趣的社區新聞閱讀,將社區新聞平台定位為「中間人」,只提供新聞內容,而並非主導市民對社區認知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