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退休.觀點】社會安穩有利經濟 政府應重奪發展主導權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五(16日),李嘉誠在長和集團業績發布會,以89歲高齡正式宣布退任集團主席之位,正式退休。李氏見證了香港經濟的起跌與轉型,他的退休也許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可是,時代巨輪雖然一直向前,但政府的理財概念似乎卻沒有走出上個世紀的觀念。港府向來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經濟思想,然而這卻造成貧富嚴重不均,社會矛盾日深。其實不少豪商巨富早已發現,一個健康穩定的社會才是合適的營商環境,近年他們多次表示願意支付更多稅金,以幫助改善香港民生。隨着李氏退休,政府亦正好是時候反思多年來的取態,追趕時代的步伐。

叱吒香港地產市場近半世紀的李嘉誠,終於在90歲時正式宣佈退休。(視覺中國)

商家主導致官商勾結印象

香港自殖民地時代起,政治與大商家的關係已密不可分,諸如怡和等大洋行的大班便已是議會、行會的常客。商人對政府有很大影響力,主導着殖民地早年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二十世紀的殖民地官員和洋商,就時常對香港的自由感慨萬分,認為香港要比「英國更英國」——在二戰後,英國社會要求改革的聲音日益壯大,自由放任經濟已經失去支持;但它卻在其遠東的殖民地香港,進入另一個全盛時期。

自由放任雖然有利香港早期的經濟發展,但卻使貧富懸殊問題不斷惡化,最終使港府在1970和80年代改行「積極不干預」政策。然而,多年後的今天,貧富懸殊持續,社會矛盾日深,又再說明政府應該進一步檢討其理財和施政方向。

香港政府一直習慣向商家妥協,視低稅率、不干預為圭臬。不過,過分遷就商家使政府往往未能真正急市民所急,諸多政策如土地、房屋、醫療、勞工、福利等都未能針對民困作舒緩。前特首曾蔭權更因「八萬五」建屋政策的失敗而拒絕復建居屋,終使近年房屋供應不足,間接令大批人被逼蝸居於劏房之內。政府與商家這種主次不分的關係,使「官商勾結」的形象揮之不去。「賺到盡」本是商人天性,難以要求商人主動放棄利益,政府遷就商家,只會令他們得寸進尺,故此政府應該擔當好監管的角色,訂立合適的法規,保障普羅大眾的利益。

延伸閱讀:李嘉誠退休 豈止關李家事

李嘉誠基金會於1980年成立,被李嘉誠稱為「第三個兒子」,自1980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捐出超過200億元。(李嘉誠基金會)

李嘉誠尚且明白 政府應謀改變

理論上,商人利益與社會整體的福祉並非必然對立。不過,部分短視的商家卻執着於眼前利益,罔顧大眾利益,置社會矛盾於不顧,例如星島集團主席何柱國,便指研究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為「廢物」,甚至荒誕地提出可將監獄遷回內地,以換取空間建屋。要知道,市民生活困苦、社會動盪,均為經濟發展埋下不少隱憂,這才是對營商最大的威脅;反之,社會財富分配合理,人民安穩,自然會釋放出更多消費力,對營商不無幫助。

李嘉誠營商有道,常被讚譽高瞻遠矚,早期投資塑膠業,再轉至地產,時至今日,已建立了業務遍及各行各業的商業王國。他對於社會矛盾確有另一番見解,在周五的發布會回應提問時,他主動建議政府多建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居屋,以解決普羅大眾的住屋問題,其長子李澤鉅又提到,在葵涌貨櫃碼頭上建屋也不是絕無可能。早在2016年時,李氏就曾支持提高企業利得稅1至2%,以用於教育與醫療等重要公共開支上;他亦明白社會流動階梯的重要性,特別指出教育的重要,上周發布會分享成功之道時,亦時刻不忘提及學習的重要性。

當然,李氏作為商人,亦有其立場,例如他一貫「賺到盡」的風格,又反對對富人「開刀」徵收富人稅等,都甚具爭議。但既然他尚明白政府積極有為的重要性,政府就更應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扭轉以往讓商家為主導的心態,好好掌握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