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千萬富翁增多 港府勿只顧表面風光 限富扶貧防民怨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花旗銀行連續多年發布調查,推算香港「千萬富翁」數目持續攀升,每7個港人就有一個是百萬富翁。調查也佐證,貧富懸殊的情況愈來愈嚴重。財富兩極化是社會不穩的來源,港府應該認真看待調查報告,向富人加徵稅項,壓抑物業投資風氣,限富扶貧,調和社會矛盾。

本港「千萬富翁」達6.8萬人,增加了15%。(鄭秋玲攝)

估算港富翁數目創新高 量化寛鬆加快財富積累

花旗銀行每年也發表富翁調查,推算香港富翁數目、資產分布、財富來源,以及社會前景。近幾年的調查顯示,擁有千萬、百萬流動資產的富翁數目穩步上揚。去年估計有6.8萬個千萬富翁,按年升15%,創新高。有55%本地千萬富翁靠打工致富,有兩成靠經商,有17%靠投資。而問及千萬富翁的資產分布,有84%持有物業。他們平均在港擁有1.9個物業,海外也有1.3個物業。

自從量化寬鬆以來,不少人只要稍有餘錢,也湧進購買股票、物業保值,商品價格不斷上揚,財富水漲船高。造就千萬富翁,身家過百萬元更非難事。香港稅率低、稅種少,資金來往自由,吸引更多人在香港尋覓投資渠道。政府單靠股票和物業交易徵收的稅項,加上地價收入,足以承擔大部分公共開支。

樓市節節攀升,港人置業艱難,有基層市民只能居於劏房,生活空間不足百呎。(資料圖片)

貧富差距拉大 富翁感不安

凡事有利有弊,大量資金從四面八方湧進香港,影響民生,最要命的是房價租金飊升,基層市民手無餘錢,難以乘着財富增值的便車,微薄的薪金也被房屋開支蠶蝕。以新界區40至70平方米私人住宅單位計算,平均租金由2009年12月的135元,升至2017年12月的262元,升了約一倍,同期平均售價更升了1.68倍。然而,2017年第四季住戶入息中位數比2009年第四季只增加55%,遠遠落後租金增幅。對一般人來說,單靠薪金上升難以追及物價。

以民為本的政府,本應該密切留意熱錢的衝擊,減少對民眾的傷害,並利用這筆「意外之財」裨益社會。的確,政府過去幾年多次推出所謂的利民紓困和住宅需求管理措施,但很快就被熾熱的樓市股市沖淡,連治標也稱不上。2016年的堅尼系數為0.539,創記錄新高,就是明證。政府解說多項利民紓困政策,收窄了福利再分配後的系數數值至0.473,反映扶貧成見效。然而,香港的排名仍然高於不少世界城市,貧富差距相當嚴重。事實上,花旗的調查指出,只有少部分本地受訪者滿意教育、居住環境和社會福利制度,反映他們也感到民生不妥。

差估署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在2011年至2016年間累升逾5成;若以06年7月至16年7月的10年期間計算,更是勁升逾2倍。對比同期的青年收入中位數僅升53%,遠遠跑輸樓價。

限富滅貧不能遲疑 加稅建公屋解民怨

現屆政府當務之急,是限富滅貧。限富不是要香港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是滅貧,沒有人缺乏生活必須品。須知,沒有中層前線員工的付出,大企業及管理層何來賺取巨額盈利和薪金,政府必須投放資源在公共服務,尤其是公共醫療和房屋,所以要向僱主徵稅,進行二次分配,促進社會再生產。

在香港,要達致限富,政府要大刀闊斧,增加最高收入一群的薪俸稅、大額股息稅,向大財團收取累進利得稅,以及開徵土地、房產增值稅等,既開拓稅源,又防止資源及權力過分集中在少數人和企業,以防社會出現仇富之風。

李兆波:「有物業的人一定有錢,無物業的則好慘,社會好兩極,貧富懸殊就這樣形成。」(高仲明攝)

政府或會擔憂,限富舉動會打擊外資,趕走財團富人到稅率較低的地方。其實,富人更關心安全、法制、子女教育,不會拘泥三數個薪俸稅率。那邊廂,減少較低收入群組的稅率,可以拉近高低收入群組差距。至於擔憂徵稅流走樓房熱錢,想法更加錯誤。熱錢本身加劇樓市波動,實為「不義之財」,一些外地國家和城市也推行房產增值稅,例如加拿大、澳洲、丹麥,避免樓價過度上升,兼且抑制短期炒賣。政府在本周六(3月24日)召開扶貧高峰會,假若依照以往取向,着重如何支援基層,卻避談限富方略,貧富懸殊問題不會根治。

至於扶貧、滅貧,就是政府要大量興建公屋、居屋,令基層以至中產市民卸下住屋重擔,區分自用和商品市場。其次,是完善退休保障,免除長者晚年生活之憂。

香港首富李嘉誠接受台灣媒體訪問,觀察到港人生活不容易,政府要滿足市民公共房屋的需要,若果做得不好,就「打不開死結」。昔日他的集團有份打這個死結,「01觀點」也曾大力批評,如今他有所感悟,可謂退休之前,其言也善,值得肯定。 連商界巨頭也要求政府多顧民生,政府官員還在等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