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港府須帶領社會 在發展潮流中前進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以今日的香港社會而言,謀求經濟民生的「公平正義」是香港人追求的常道。香港目前最為深刻的矛盾與不穩定因素,在於財富與收入分配不公、住房供求與價格失衡。草根民眾無從分享經濟成果,名為中產實為夾心階層的群眾同樣被生活折騰,百姓居無所安、退無所休,長期活在焦慮與不安當中。百姓民眾不能在政府的政策保障及政治捍衛下在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充分獲得經濟發展成果帶來的獲得感、滿足感、安全感,「公平正義」無從說起。

港府官員的不足在於不明白利民至上的核心原則,目睹民生困苦仍墨守過時成規,未明為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打破固化藩籬的必要。政府一旦淪為守夜人,定必失去領導的意志,欠缺施政願景,乃至進退失據。政府不擅領導,社會大眾更是無所措手足,昧於大局的只會「妄自尊大」、稍通時勢的只能「獨善其身」,整個社會好不容易走出長期內耗與折騰後,最終一事無成。擺脫拖泥帶水的發展困局,政府須思考香港要在什麼大原則下引領社會朝什麼方向走。

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講。(路透社)

習近平在博鰲的演講,正是官員進入「自省室」、謀求加強執政能力的一道鑰匙。觀乎習近平的講話,前半務虛後半務實,首先透徹闡明中國政府如何在新時代認識「和平與發展」的歷史邏輯與發展潮流,再以此為基礎,公布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國門的具體措施。但之所以有後半部分一針見血的政策出台,關鍵在於前半部分對歷史趨勢的深刻認識。在習近平這一代領導人眼中,中國在開放與前進以外,其實別無選擇;不但不能倒行逆施,更要不斷深化開放與前進的政策與成果。認識問題本質的能力,決定了中港官員執政能力的差別。

能準確判定執政挑戰的本質,定能針對性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習近平基於對時代的判斷,在演說中描述的理想社會模式是「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構建的手段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奉行的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更須以「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態度着實執行。建構理想社會的最大挑戰在於執政者必須做到「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社會在改革路上更切忌「妄自尊大或獨善其身」。

習近平強調面對挑戰、實踐追求時,至為重要是「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不能害怕變革,更要擁抱創新,做到「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

港府執政的一大任務——使港人能客觀理性地觀察國內發展。(資料圖片/陳焯煇攝)

面對腐敗勇於亮劍 封閉與後退只有死路

「潮流」浩浩蕩蕩,孫中山說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習近平說是「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制度與思想上義無反顧地開放,抉擇與實踐上破釜沉舟地前進,勇於參考、突破先進競爭對手,是擁抱變革與創新不可或缺的要素。其浩浩蕩蕩的破壞力,也勢必會摧毀一切利益固化藩籬,激發固有既得利益群體的強力反撲。但要達致不同社會階層在發展進步中可以「共享」、「共贏」,集結社會力量謀求創新與變革,政府必須勇於向違反公義的固化、乃至腐化制度亮劍,要求享盡發展紅利的既得利益者,承負應盡的社會責任。

重重外部挑戰,不比上述的內部難題易處理。習近平說「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是兩項重大抉擇。究其根本,抉擇並不是指我們真的可以選擇封閉與後退,而是指要想清楚到底對誰開放、向哪前進,以及願意為開放與前進付出多少代價。在全球化的浩蕩潮流之中,封閉與後退只有死路一條,最大程度上擁抱開放、最沒保留地奮勇前進,才能確保一個城市、一個社會在地球村的生存空間與發展活力。

近年來,中國成為驅動世界發展的火車頭,相對於國內城鎮的急速發展,香港似乎處處滯後於人,因盲目抗拒而產生的自負、因錯誤認知而衍生的自卑,更阻礙香港藉助參與珠三角、乃至於國家整體發展分享紅利,以推動經濟結構性轉型。

港府執政的一大任務,本應在「民心回歸」,這不只是所謂的政治任務,更是維繫香港社會發展的關鍵——使港人能客觀理性地觀察國內發展,明白到當前的歷史邏輯與發展潮流,就是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的超級中心之一,並「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部署,把握機遇推動香港發展。

可惜20年來不少香港人仍然被意識形態障目,無法改變認識世界、了解國情的方法,導致「千日一里」的發展困局。更大問題是對國內缺乏深入認識,不只見諸大眾,同樣見諸官員。消息指,以實幹見稱、重視能力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韓正出掌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促港府正視官員能力不足問題在所難免。

韓正今接見澳門訪問團。(資料圖片/路透社)

韓正負責港澳事務,對不少人而言是不符常規的安排;但以進賢任能的用人觀來說,本質上是正常決策。香港近年面對複雜的內外發展挑戰,韓正的上海經驗,特別是他在輔弼習近平、俞正聲,乃至自身主政上海期間,處理對外開放、國家發展、區域融合、市政創革的過程中,建立對外堅持開放、區域方面顧及蘇浙全局、對內秉持施政須向人民利益傾斜與妥善處理三種利益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整體發展觀,與其對香港具體事務的深入認識,將大派用場。

韓正重視官員能力 提出「五敢」改革創新

韓正重視官員能力,曾對上海幹部作出「五敢」要求:敢擔當、敢負責、敢碰硬、敢闖、敢幹。香港官員實可參考「五敢」,但不必死板地視為教條式要求。更重要的,是必須深刻理解韓正為何在「沒有改革創新就不能前進的階段」,對官員提出「五敢」方針。對時代作出準確判斷,再在判斷之上提出方略,是執政能力的體現;反之,自是能力不足的明證。

香港社會當前的整體任務,無疑是在政府的引領下來一場集體反思,力求解放固塞的思想,拒絕意識形態的困鎖,摒棄二元對立的思維。官員也好,社會大眾也好,必須明白與國內融合並不是要放棄國際市場,而是兼營兩方,因時借勢靈活調用環境優勢以追求香港最大利益;要參與國內發展,融合於大灣區更不是要放棄香港一切制度、價值與性格,只是在發展及變革的過程中,既要延續舊有合理政策,更須勇於打破不合時宜的物質、制度、精神屏障。

香港官員能否肩負領導角色,帶領社會在發展潮流中前進,將決定香港在國家發展中是規劃還是被規劃的命運。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4月16日出版的第107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