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發展高球場非仇商 社會整體利益為重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土地大辯論諮詢於上周四(4月26日)展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小組成員會兼聽各方意見。但在諮詢前,早有媒體、政客以至商賈指發展高爾夫球場是「仇商」,不合中央心意,企圖左右諮詢結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目的是凝聚共識,解決土地問題,小組成員不應受到無理批評以至恫嚇影響,而是本乎社會利益,如實反映民意,訂立發展方案。商界、政客也不應只視一己之利為利,而是以香港整體利益為先,為民解困。

特首林鄭月娥應該果斷地回收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建屋,作為解決本港住屋問題的起步點。(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房屋問題嚴峻,已成社會共識。2012年梁振英上任特首,已然強調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惟「港人港地」、《長遠房屋策略》皆空有願景,難言治本。及至林鄭月娥上場,房屋問題仍只見寸進。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一度指三年公屋上樓,實是「意識形態多於實務指標」,早前更混淆視聽,將綠置居當作公屋計算,市民早覺察政府黔驢技窮。土地大辯論諮詢,實為政府挽回民望的最後機會。平情而論,這次諮詢結果難言樂觀。在諮詢之先,部分商界、政客早已蠢蠢欲動,用盡一切威嚇、誤導之能事,左右小組的諮詢方向,大呼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是仇商,甚至或明或暗表示,若小組建議發展高球場,將會上京「告狀」。其實稍有常識者均知道發展高球場絕非「仇富」,如果港府屬意發展高球場,中央也不會出手阻撓。《香港01》多次強調,我們同意政府為商界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致勝路徑,但是不應對其千依百順。眾所周知,除了粉嶺高球會之外,香港尚有清水灣高爾夫球場、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兩者與粉嶺高球場同屬18個洞規格。反之,香港樓價急升,公屋輪候時間達4.7年,居於劏房者達二十多萬,市民早已走投無路。也許有人認為,政府可選擇填海等方式拓地,發展高爾夫球場似針對富人。但是,從申請撥款、規劃到進行填海工程、等待土地沉降,為時十年以上,故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其訂為長遠方案。房屋問題實屬燃眉之急,觀乎《長遠房屋策略》2017年的檢討報告,政府當時覓得的土地只足夠在2018-19至2027-28年度的十年內興建237,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距離280,000個單位的目標甚遠。政府的官僚作風甚濃,以致進度落後,定需負上重責;但政府曾一度停止造地,要在一時三刻追回進度,亦不無難度。

觀乎土地諮詢文件,高爾夫球場屬於中、短期發展方案,佔地龐大,早已平整,相對於公私營合作發展,球場屬政府土地,可以由政府主導規劃,減少官商勾結的爭議,實屬發展首選。商界此刻漠視民生需要,堅決保留高爾夫球場,不但難以服眾,反顯其為富不仁。

佔地172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是私人遊樂場地契中佔地最廣的一幅。(資料圖片)

犧牲市民權益滿足商界 有違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在土地發展過程中,犧牲的不止富人。觀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善用現有土地》文件,在210幅具潛力發展用地中,有逾三分之一屬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當中有不少原作興建市民的康樂、社區服務設施。此外,在土地諮詢文件的發展選項中,也有屯門泳池、屯門高爾夫球練習場等康樂設施。故此,將高爾夫球場列入諮詢選項說成針對商人,乃至「仇商」,根本不符事實。再者,諮詢方案早明言,在取締私人遊樂場後,如果有需要,政府可以另建相關設施。如果將來填海後土地充足,政府也可以另覓地點復建高爾夫球場。但部分商界人士、政客此刻就高爾夫球場寸步不讓,甚至認為不應列入諮詢方案,難免激起眾怒。商賈、政客將發展高球場方案說成「仇商」本已甚為牽強;將保留高爾夫球場說成是中央意思,更是大謬不然、誤導公眾。事實上,如何運用土地資源需要考慮不同因素,並按社會整體發展作取捨。以內地為例,自2011年以來,國務院、地方政府取締111個違規興建的高球場,並要求507個高球場作出整改,既為保護水資源,亦因反對奢靡風氣。誠然,目前香港迫在眉睫的是房屋問題,發展高球場並非仇富,而是有其實際需要。

毋庸置疑,一些商家巨賈位居人大政協要職,但是,他們必須認識到其部分想法已然落伍。習近平早於十九大報告提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既承認了政府與商界的密切關係,政府須為其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也同時指出,必須守底線、講規矩。

政府多年來以低廉租金租地予私人會所,已讓其有利取盡,面對當前嚴峻的房屋問題,若然政府選擇犧牲市民權益,保障少數商人的耍樂場地,就只會顯得只談「親」而不言「清」了。何況,中央官員不但未有直言要保留高爾夫球場,過去更強調香港的房屋問題突出。早於2011年,時任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就提醒港府須警惕樓市問題;同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訪房委會,時任特首曾蔭權於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就提出復建居屋,更考慮以市民負擔能力為居屋定價。同樣地,習近平於去年7月1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監誓時曾指出,香港「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由此觀之,中央期許今屆政府能夠務實為民,解決房屋問題,如果發展高爾夫球場建屋,有助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中央沒有理由反對。在這前提下,反對發展高爾夫球場者必須提出兩全其美的方案,既能保留高球場,又能夠保障市民的住屋權利。可惜的是,反對發展高球場者提出的卻是將「監獄遷往內地」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方案;又忽然環保,大談高爾夫球場的生態價值。可見,他們對當前的房屋問題視若無睹,只欲保住既得利益。

政府商界政客應審時度勢 保障市民的基本居住權利

商界必須明白,中央近年來加強對港管治,原因之一是社會動盪、抗爭洊至。社運正正源於民生問題。相信不少人猶記得2014年的反東北發展示威,當時一眾青年不滿政府未有優先發展高爾夫球場,反而迫新界非原居民村落搬遷,故決定包圍立法會。當日被捕者眾,加深了官、民之間的裂縫,並且埋下了佔中的伏線。縱然近年來社運大潮貌似平息,但是房屋、土地等引起的社會深層次矛盾正不斷加劇,若然商界繼續只見目下小利、不見全局,社會恐將再陷入動盪。尤有甚者,當日參與社運者,實不過是部分關心政治的青年,隨着社會問題深化,他日參與抗爭者,還可能包括一眾受壓迫的基層市民,這亦將會大大影響到香港的營商環境。近年來不少富人就社會問題有所反思,例如巴菲特主張實施富人稅,香港首富李嘉誠亦建議增加利得稅,他們願意減少利潤,原因之一是社會動盪有礙營商。事有本末、輕重之分,政府、商界、政客都應該審時度勢,從長遠角度思考土地發展問題。擁有棲身之所,實為市民的基本權利,政府、商界不應拒絕、阻撓,反倒應該用盡方法提供協助。若然社會不公情況惡化、市民的基本權利未受保障,只會造成政、商、民的三輸局面。

根據統計處公布最新的全港劏房統計數字,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顯至,全港約有9.27萬個劏房,平均一個單位分間成3.4個劏房,與去年公布8.88萬個微升約4%。全港約有20.97萬人居於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56.5平方呎,比起公屋標準的75平方呎更低。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4月30日出版的第109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