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巨企應為撤對沖負責 政府增補貼於理不合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即將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上周有消息指,行政會議決定再一次向商界讓步,強積金對沖補貼金額將由172億港元,增加至最多300億港元,補貼過渡期由12年大幅延長至25年。林鄭曾聲言在這個議題上會「企硬」,如果消息屬實,她無疑是再一次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商界以牟利為最大目的,由於利益驅使,企業顯然會逼政府做一些迎合企業的決定,但是,政府作為社會的領導者和管治者,應抵住壓力,平衡及保障弱勢。政府可做的是改革制度,令商界在取利的過程中不會損害社會整體、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

對沖問題困擾市民多年,在強積金推出之前,市民擁有長期服務金、遣散費等權益。設置這兩個款項,目的是要僱主回報員工的長期付出及補償被遣散的員工,其性質與保障市民退休生活的強積金判然有別。當初政府容許長服金、遣散費與強積金對沖,已屬讓步。強積金實施十多年後,政府才意識到要取消對沖,是為第二次讓步。由於支付長服金、遣散費是企業的責任,大型企業更有極充足資源去承擔,政府在取消強積金後,全面向商界提供補貼,是為第三次讓步。如果政府進一步增加補貼金額和延長補貼期限,是為第四次讓步。

對沖制度的確荒謬,但當年政府曾對商界作出承諾,在愚蠢的邏輯面前,商界確實有理由批評。但是,政府要區分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完全不區分企業的規模便提供補貼,就好像其他一些社會政策,根本不考慮貧富應該差別對待,這是典型市場主義者的盲點。

也許有人認為,政府提供補貼,一方面可以紓緩商界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回應市民訴求。這個說法至少存在兩個謬誤。

(資料圖片/鄭劍峰攝)

其一,若取消對沖後會對一些小企構成壓力,政府大可補貼他們,但不應同時補貼中大型企業。無可否認,香港企業的經營成本太高,特別是中小企業,早年領展不斷加租,就令一些中小企無處容身,政府給予資助,有合理基礎。但如果政府真的為中小企考慮的話,根本不需要全面補貼所有企業,而應針對性地向中小企提供資助,幫他們渡過難關。

按政府的定義,中小企是指僱員人數在50人以下的企業,僱員人數在50人或以上的則屬大型企業。觀乎勞工處的文件,遣散費、長服金對沖在2015年分別只佔大型企業的總薪酬開支0.4%和0.3%,可謂微不足道,政府完全沒有必要補貼他們。

(資料圖片)

其二,由於大型企業有能力負擔取消對沖後的費用,故此,在300億港元補貼當中,有一大部分實屬浪費。觀乎立法會文件,按金額計算,2015年大型企業的對沖金額佔總額的38%,約13億元。可想而知,在300億元資助當中,為數不少給了大型企業。必須強調,政府補貼商界所用的金錢不是官員的私產,而是納稅人的金錢;故此,官員推出政策時,應本乎公眾利益,而非小眾利益。

沒有人會反對政府提供優良的營商環境,在必要時,政府更加要為企業拆牆鬆綁。但是,香港的利得稅率相對其他發達地區已屬偏低,政府應該要求大型企業在勞工福利上負起更大責任,再將公帑花在惠民政策上。然而,政府卻倒行逆施,代大企業支付長服金、遣散費。可以說,如果政府要求大企業負上責任,這300億元當中的一部分,原本可以用於免除青年學債、增加資助大學學位、增加資助安老院床位等等,既有效,也更合理。

既然商界要求補貼是為了中小企,政府不直接區分這兩個群體,將補貼只提供給中小企,難道又是以省減管理費用作為藉口?

(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公平為名偏袒為實 漠視背後結構問題

政府現時的政策,表面上是兼顧市民、商界的利益,實際上卻是以公平之名行偏袒之實。香港的社會問題是結構性的,而這結構背後存在牢固的既得利益群體,形成了階級格局。大企業順應資本的邏輯運作,這邏輯也成為了社會所熟識的意識形態,大家只懂得用資本的邏輯來審視香港一切問題。

在這種結構背後,還有一個隱藏的文化,就是香港的公權力在資本面前完全被動的習性。政府常有一個假設,就是不能得罪商界。《香港01》當初不認同曾俊華出任特首,就是因為他更容易迎合商界的要求,而林鄭月娥表現得更願意獨立思考。如今政府讓商界予取予求,軟弱得使我們非常擔憂。

(資料圖片)

市民沒有雪亮的眼睛看透政府的作為嗎?當市民爭取稍微合理的勞工保障,都會遭遇政府的強硬抵制,或者用各種甜言蜜語來搪塞。以強積金為例,這制度早就為人詬病,市民多年來受對沖困擾,基金公司更可以收取高額管理費,至今市民支付的基金管理費或已逾千億港元,不少市民期望政府能夠成立免收管理費的公營中央公積金,政府的回應卻是年金、逆按揭等不倫不類的方案,毫無意欲徹底改革退休保障制度。相比之下,商界的要求是否曾被嚴詞拒絕?

從現實角度看來,政府不可以對所有增加營商成本的政策作出補貼。香港勞工法例的缺陷罄竹難書,無論是最低工資、產假、工時、公眾假期,以至牽涉龐大既得利益的土地、房屋問題,政府都必須急起直追。政府現有意藉補貼說服商界推行侍產假,難道在其他政策上也要一一大幅補貼商界?如果政府不正視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及市民身處弱勢地位,很多社會問題將永遠無法得到根治。

(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政府欠缺長遠目光 官商民陷三輸局面

再說,如果香港長期處於不公的狀態,對市民、商界、政府都沒有好處。市民長期受到壓迫,社會早已潛伏了嚴峻的矛盾,一旦陷入動盪,將大大影響營商環境。之前佔中所帶來的折騰,已為人所共見,香港有諸多問題尚待解決,也亟待一場大刀闊斧的經濟轉型,實在沒有條件再次陷入衝突。而社會不公正正是引發衝突的最大潛在因素,一些較具先見之明的商人早已洞察這點,就如2012年有商人建議動用一半公帑扶貧,甚至明言不介意政府「劫富濟貧」,也有商人建議增加利得稅,用以扶貧。政府應該以長遠、整體的目光看待社會問題,反之,故步自封、目光如豆,只會令官商民陷入三輸局面。

林鄭月娥即將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我們只能夠拭目以待,看看當中能夠有多少創意和荒謬。香港的結構性問題積存已久,已非小修小補所能解決。官員、特別是林鄭月娥不但要認識到問題,更加要認清問題的本質,即是社會既得利益集團與市民大眾之間的利益矛盾,而這矛盾乃放任自由的經濟制度所形成的。政府應該勇於改變現狀,為處於弱勢的市民提供適切保障。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0月8日出版的第13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