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街市選址該何去何從? 「南北均建」才是上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天水圍居民一直飽受高昂物價的煎熬,原因為區內街市一直由領展壟斷經營。曾高調宣稱領展問題為港府施政「三座大山」之一的特首林鄭月娥,終於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落實在天水圍興建公眾街市,回應社會多年訴求。不過,官方在近日公布選址,宣布將於天水圍南部西鐵站附近地段興建,引來一輪熱議︰有意見指政府方案未能照顧區內全體市民需要;同時,有民間團體則倡議政府改劃天水圍北部的欖球場作街市。其實,天水圍南、北所面對的街市困局,豈是興建單一街市能夠解決?政府若希望徹底地解決圍城的民生問題,在南、北兩方均興建公營街市才是良策。

政府方案「有力未盡」

天水圍街市問題嚴重,相信毋庸置疑。區內一般以天華路分界,南北兩方共居住了超過280,000人,卻只有五個街市,當中四個為領展轄下,一個由房署外判管理;在領展「壟斷區」,「買餸」物價昂貴,有調查指當區物價可較灣仔高出15%。故此,區內居民極望興建公營街市,為區內私營街市引來競爭,平衡區內物價。

政府已落實於天水圍興建公眾街市,並擬選址天水圍南部港鐵站旁的天福路路段;當中,詳細方案有二,其一是道路上蓋方案,在不影響路面行車的狀況下,於天福路加建上蓋空間;其次為車站廣場方案,天福路內兩條行車線將永久封閉,並與旁邊土地一併發展街市用途。兩者各有優劣,前者雖然對交通影響較小,但街市面積亦相對較小,同時造價較高;後者雖能容納更多攤檔,成本效益較高,但卻嚴重影響道路交通,特別是天福路為接駁市區的重要道路,影響極為深遠。

不管最終方案如何,只怕官方計劃未能制衡私營街市。理論上,若然政府期望增建街市能抗衡領展,新街市必須具一定規模,且位置便利;若相反,恐怕不能為居民在日常消費上提供替代選擇,市民依舊須要訴諸鄰近的領展街市,繼續「捱貴餸」。

然而,官方計劃預計只能提供80至150個檔位,與香港整體公營街市的平均檔位數目(184)甚有距離;加上,計劃選址位於天水圍南部,雖然鄰近主要交通匯點,仍然與天水圍北居民相距十數分鐘車程。故此,新建街市能否為區內私營街市帶來足夠競爭,仍然存疑。

天水圍公眾街市擬議選址地點。(元朗區議會文件)

民間方案未有共識

另一邊廂,民間團體一直討論區內公營街市選址問題,並且聚焦於數個具潛力的選址,包括天秀墟、女童軍活動中心、食環署車廠及鄰近臨時停車場、九巴巴士廠,與及天秀路公園旁的欖球場;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更於上月正式向城規會申請改劃欖球場作公共用地,希望政府能於該址上興建綜合大樓,提供大型的公營街市及康樂設施。該團體解釋,考慮到交通、地段面積等因素,首數項的選擇較不理想;加上位於天水圍北的欖球場的使用者以中產為主,非本區居民,故重新發展為最好選擇。

民間曾倡議的公眾街市選址(圖: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誠然,欖球場面積逾過萬平方米,且位於輕鐵站附近,絕對適合發展大型公營街市;惟須向欖球設施「開刀」,便立刻惹來體育界的反對。平情而論,若然有其他的地址選擇,根本毋須將居民需要與體育發展對立。該團體亦明瞭體育發展的重要性,故希望政府能在收回土地前,先為欖球會覓地以作搬遷。可是,選址需時,以上倡議只會繼續拖延區內公營街市發展的進程。

面積一萬平方米的天秀欖球場用地,現由香港欖球總會管轄,總會表示過去四年曾投資四千萬元建設場地。﹙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單一街市未見可能 南北各一才是出路

當政府方案規模未能抗衡現時領展霸權,民間方案亦極具爭議,那麼公營街市選址應何去何從?或許思考方向不應囿於發展單一公營街市。事實上,不論南北,天水圍的不同角落都有發展街市的需要︰在天水圍南,自從天耀街市於兩年前結業,南部街市就只餘天盛、天瑞;在天水圍北,居住了接近兩萬人的天晴邨更是一直爭取街市未果。

與其執意在某一地點興建大型街市,倒不如分散投資,在天水圍南北分別增建全新的公眾街市,更充分地照顧區內居民需要之餘,同時亦更有效為區內街市帶來競爭,徹底調整各個領展街市內的價格水平。事實上,民間討論過的選址均十分適合發展作北部街市,當中以女童軍活動中心及天秀墟尤甚。前者礙於面積細小(4,830平方米),一直未被採納,但若然圍城南北均建公眾街市,該址未嘗不可。

另外,天秀墟更應被優先考慮,皆因該墟市功能一直為之詬病,目前堪如「虛市」,場內吉鋪眾多,人流亦十分稀少。誠如民間團體所慮,天秀墟交通相對不便,距離輕鐵站數分鐘路程;不過,相較天水圍南,天秀墟的位置對天水圍北的居民絕對更為方便;加上,天秀墟的失敗亦和政府只許墟內出售乾貨的安排有關,若發展成乾濕貨均備的街市,絕對不會重蹈覆轍,並且能照顧市民所需。

天秀墟開業至今「丁財兩不旺」,不少檔主索性關門停業,轉往領展商場賺「外快」。

配合政府的原來方案,在天水圍南北均建公營街市似乎頗為可行。誠然,分散發展需要更大的財政投入;但天水圍街市困局已輾轉數十年,政府絕對有負任為區內市民舒困;既然林鄭決心解決問題,就必須徹底根治。